■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钢铁行业作为强周期行业,今年一季度,绝大多数企业实现了“开门红”,但3月份,个别企业在经营形势有所好转时又加大了生产力度,给接下来的行业运行带来一定压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骆铁军认为,在当前需求下滑、市场下行的背景下,减产已是行业共识,但尚未转化为统一行动。近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25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介绍,一季度,我国钢铁市场仍然呈现供给强于需求的格局。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2.59亿吨,同比增长0.6%;全国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2.30亿吨,同比下降1.2%。
一季度,我国钢铁生产总体保持稳定,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继续下降,供强需弱格局未有改变;企业为应对美国贸易保护潜在风险,在窗口期“抢出口”,钢材出口保持高位;钢材价格呈震荡小幅下行态势,原燃料特别是燃料价格同比降幅大于钢价降幅,企业效益同比有所改善。姜维认为,我国钢铁行业正面临“减量提质”的关键转型期,要坚持“三定三不要”、防止恶性竞争应当是全体钢铁企业共同遵守的准则。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仍处周期底部,在稳增长政策及供给侧调整预期下,未来钢铁行业产业格局有望稳中趋好。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唐祖君认为,要坚持稳价格、降成本、增效益、促转型,扎实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稳价格是稳运行的关键因素,降成本是稳运行的基础,增效益是稳运行的核心,促转型是稳运行的保障。”
经济效益同比改善
一季度,我国钢铁企业资金状况继续好转。
2025年初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主动适应需求变化,克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挑战,勇担国内结构转型繁重的任务,实现了经济效益同比改善,但也面临供给强于需求、钢价震荡下行、出口形势严峻等困难,持续推动行业运行向稳向好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一季度,我国钢铁企业资金状况继续好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14360亿元,同比下降6.61%;营业成本为13505亿元,同比下降7.73%;利润总额215.83亿元,同比增长1.08倍;平均利润率为1.50%,同比上升0.82个百分点。
“当前,钢铁行业总体效益仍处于近年偏低水平,行业销售利润率仍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因此钢铁企业仍须整体把握好生产节奏,落实好限产政策,避免供需矛盾的恶化。”唐祖君强调。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钢材内需市场的地位将长期存在。姜维表示,一季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多数会员企业积极响应钢协要坚持“三定三不要”经营原则的号召,把好节奏、提升质效,不再追求往年的产量“开门红”,努力实现效益“开门红”,一、二月份企业控产较好,钢铁产量没有出现大幅增长,同期原燃料成本下降没有带动钢价过多下跌,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但钢铁市场需求仍处于下降通道。
目前来看,我国钢材市场已经进入了传统旺季转弱的态势,整体市场依然受到多重内外因素的影响,在中美贸易战的不断拉锯中,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也将不断积累,“抢出效应”依然还有一定效力,从而促使供给端不断“攀高”,但传统淡季效应的“渐显”将再次加大供需的“落差”。由于钢铁生产企业不断地顺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不断追求产品的“高附加值”,其盈利能力逐渐增强,在“外压与内卷”并存的变局中仍然没有摆脱困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产业运行部主任陈玉千表示,我国钢铁行业由“增量发展”阶段逐步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不能一次次陷入“钢价一上涨就放量生产,一放量生产就亏损,越生产越亏损”的怪圈,自律减产应该要及时、足量、统一行动。
实际上,我国钢材需求仍将在峰值平台区间维持较长一段时间,预计到2035年我国粗钢产量为8亿吨-9亿吨,2050年后将保持在8亿吨左右。骆铁军表示,我国钢铁行业在产能治理总体思路上:一要严控增量。二要优化存量。三要推进兼并重组。四要畅通退出渠道。钢之家网站创始人、董事长吴文章认为,钢铁行业控产要做到“三管齐下”:一靠市场力量,靠市场倒逼去推动产量下降;二靠行政手段,如超低排放达标与否;三靠法律手段,如环保执法等。
弱平衡格局或将显现
2025年我国钢材市场总体将呈现弱平衡格局,钢铁企业盈利水平将在盈亏线附近波动。
“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要切实关闭新增钢铁产能入口,尽快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坚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姜维认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面临阶段性供需矛盾,但在多重因素作用下韧性显现。吴文章分析,2025年我国钢材市场行情将呈现“三低”态势。一是低需求。二是低价格。三是低效益。在“三低”态势影响下,2025年我国钢材市场总体将呈现弱平衡格局,钢铁企业盈利水平将在盈亏线附近波动。
我国钢铁工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期、深度调整期和转型升级期”“三期叠加”阶段,需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实现突破。短期来看,若供需矛盾无法缓解,减产或将从“行业共识”演变为“生存刚需”。长期而言,这场产能出清或将倒逼行业加速结构调整,推动资源向高附加值产品集中,市场永远在博弈中寻找平衡。首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表示,2025年,我国钢铁行业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工具进行赋能和改造,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要深入挖掘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潜在需求提前布局,抢抓结构性发展机遇。
德龙钢铁副董事长刘国旗认为,钢铁企业要有“改变不了市场就改变自己”的意识,积极突破行业“内卷”,企业可通过延伸钢铁产业链,开发多元化产品,如钢结构、先进材料替代、桥梁应用、新能源用钢等领域都将为钢铁行业带来新机遇。在“双碳”目标与成本约束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钢铁行业正加速向“精益智造”转型。比如,华菱钢铁2024年尽管净利润同比下滑,但利润总额达到了41.41亿,主要是华菱钢铁产能规模大、成长性高,具备突出的规模优势,积极推动高端化战略,且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可以说,华菱钢铁未放慢转型步伐,未来战略即“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大方向齐头并进。再如,昆明钢铁携手朗坤苏畅打造智慧能耗效率优化平台,在能耗、排放上做“减法”,在管理、技术上做“加法”,以“极致能效”优化实现从“钢铁侠”到“绿巨人”的华丽转身。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