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洞坪:“绘”产业 "四维融合"解锁富民密码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5-14 14:15
分享到:

春日的洞坪村蔬菜坝区,翻耕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老夏,批发商来车拉蔬菜了,这回要3000斤黄瓜嘞!”洞坪村党支部书记夏文树笑着对正在覆膜的种植户夏文和喊道。不远处,“最美黔东菜园”的标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映衬着村民们忙碌但充满干劲的身影。

洞坪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新店镇西部,辖5个村民小组,共265户1104人,全村国土面积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0亩。设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0名。近年来,洞坪村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通过组织强基、产业聚势、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四维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将黄土地变为"聚宝盆",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走出一条富民强村的振兴之路。

图为洞坪村“最美黔东菜园”标牌

组织强基:支部领航激活“一池春水”

“过去村里开会,党员凑不齐,现在支部一声喊,大伙儿抢着干!”支部书记夏文树感慨道。曾经的洞坪村党支部因凝聚力不足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如今却蜕变为市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蜕变始于镇党委敢于在班子队伍建设上“动刀子”,大胆选配政治素养高的致富能手和退役军人分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推动村“两委”成员学历提升全覆盖。“80后”支书夏文树带头成立合作社,定期组织党员入户摸排种植难题。支部发挥组织优势,定期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近5年累计举办蔬菜种植、电商营销等专题培训23场,覆盖600余人次。

“党员包片联户,技术送上门,销路不用愁!”种植大户李复军的5亩辣椒田,去年增收5000元。如今,40名党员每人联系3-5户群众,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佩戴党员徽章的“技术指导员”。党支部的凝聚力,正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强劲推力。

图为驻村第一书记刘宇鹏向种植大户介绍最新天气信息

产业聚势:合作社托起"致富金饭碗"

“单打独斗卖菜难,跟着支部有钱赚!”村民胡云碧将采摘的空心菜堆成“小山”,笑着说到:“合作社统一规划,价格有保障。”洞坪村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支部牵头流转土地800亩,推动“小田并大田”,机械化作业覆盖率达80%。

为破解销售瓶颈,支部积极联系省气象局支持打造“洞坪鲜蔬”品牌。“过去运到县城卖,每斤白菜挣5毛,现在有了销路,可直供批发商,利润翻两番!”2024年,坝区蔬菜产量突破2000吨,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

更让村民暖心的是分配机制:集体收入的60%用于分红,10%用于帮扶低收入群体。“去年我家分红2000元,加上种菜收入,抵得上过去两年!”脱贫户杨大爷数着存折上的数字,笑得合不拢嘴。

图为种植户在采收蔬菜

资源整合:联建共建打通“产业动脉”

在坝区东侧,新修的灌溉渠汩汩流淌。“多亏联建单位支持,不然这'卡脖子'工程还得拖半年!”村委会主任杨红艳指着说道。

作为洞坪村的定点帮扶单位,贵州省气象局、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玉屏县政协以“联建常态化、形式多元化、成效突出化”构建党建工作新格局,每季度开展支部联建活动,各方立足部门优势,聚焦洞坪村产业发展出实招求实效:依托贵州省气象局的技术支持,村里建成智慧农业气象监测站,精准监控温湿度,引进投入资金架桥修路;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帮助设计"红色农旅"路线,吸引游客采摘体验;县政协牵线引进羊肚菌种植企业,带动100余农户就业增收。“过去挑菜走泥路,现在货车直接开到田埂边!”种植大户李复军的货车,每天满载蔬菜驶向邻近县城。多方资源的注入,让产业链条愈发畅通。

图为羊肚菌种植大棚

机制创新:小积分撬动"大干劲"

“参加培训能攒积分,学技术还能换粮油!”正在进行积分超市兑换的村民彭木祥开心得说到。在村头的“文明积分超市”,货架上摆满粮油用品。村民凭参与产业服务的积分兑换物资,已有384人累计兑换2万余元物品。

图为积分超市兑换活动现场

积分制同样成为党员的“考核表”。党员李复江发动10户群众带头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农抢收,3小时挽回损失9000元......“红马甲往田里一站,大伙儿心里就踏实!”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图为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农户抢收西瓜

党建红,产业兴。2024年,洞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1.5万元,特色蔬菜产值增长15%。如今,党支部正谋划延伸产业链,建设蔬菜深加工车间。“让洞坪蔬菜走出大山,打响品牌,端上更多人的餐桌!”贵州省气象局派驻洞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宇鹏望着连片的菜田,语气坚定。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