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 2024年智能化产能占比过半

©原创 作者: 余娜 发表时间:2025-04-11 17:32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4月9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召开2024煤炭行业年度新闻发布会。会上,《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发布。

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五大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全国煤炭生产——东中西梯级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我国建成了一批智能化煤矿,智能化产能已占煤炭总产能50%以上。

“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仍有待统筹优化,长距离大运量跨区域运输需求对煤炭供应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保障全国煤炭供需平衡的压力加大;持续高强度、满负荷生产,部分大型煤炭矿区可采储量下降、服务年限缩短,生产接续问题亟待破解;行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化;现代煤化工产业规模相对偏小、标准体系不完善、示范项目建设缓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任重道远;老矿区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转型发展仍面临资源、资金、人才等问题,亟待精准政策支持。这些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加以解决。”报告指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党委委员、新闻发言人张宏预测,煤炭消费总量在经历了“十一五”、“十二五”的旺盛增长之后,从“十三五”开始放缓,并将在“十五五”时期间达到峰值平台期。结合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研究成果,预计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有望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的平台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达到峰值以后形成“拐点”进而下降,而是在这个平台期之内,比如说5-10年,还会有小幅波动,可能增长也可能回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力以赴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着力打造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从电煤市场化改革到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到数字化智能化变革,一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推动行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能源法颁布实施,煤炭法修订工作有序推进,夯实了煤炭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先进煤炭产能有序释放;全国统一煤炭市场体系建设稳步展开,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煤炭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新发现了一批大型整装煤田和矿产地。截至2023年末,全国煤炭储量增加到2185.7亿吨。“十四五”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1万亿元,一大批现代化煤矿、智能化煤矿建成投产,煤炭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国煤炭产量首次跃升至47.8亿吨,比2020年增加8.8亿吨。4年来,全国累计生产煤炭181.8亿吨,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66.6%,煤炭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5%。

煤炭生产重心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十四五”以来,西部地区原煤产量由23.2亿吨增加到30.4亿吨,占全国的比重增加4.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由13.1亿吨增加到15.0亿吨,占比下降2.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2024年,8个亿吨级省(区)原煤产量43.6亿吨、占全国的91.3%,比2020年增加8.6亿吨、占比提高1.6个百分点。晋陕蒙新四省(区)原煤产量39亿吨,占全国的81.6%,比2020年增加8.5亿吨、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十四五”以来,通过持续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4600余处减少到目前的4300处以内,平均单井(矿)规模由110万吨/年左右提高到140万吨/年以上,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我国煤炭生产主体。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83处、产能达到13.6亿吨/年,比2020年增加31处、产能增加5.4亿吨/年。大型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由98.86%提高到99.32%。

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煤化工技术持续取得突破,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加快推进。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发展到931万吨/年、74.55亿立方米/年、1972万吨/年、1143万吨/年,硅烷、碳化硅、石墨烯、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高强丝等产业培育取得重要进展。郑州煤矿机械集团智慧园区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榆鄂宁现代煤化工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

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十四五”以来,煤炭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家能源集团健全资本投资运营体系,布局煤炭、电力、新能源、输运通道等多个领域,形成多业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国中煤深入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打造“能源基础设施+绿色能源开发”新模式,促进了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三链融合”;贵州能源集团、新疆能源集团等成功组建,全国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取得重要进展。

科技兴煤战略持续推进。截至目前,煤炭行业共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35个,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特厚煤层开采、深部软岩耦合支护、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煤与油型气共采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煤机装备制造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智能化采选技术体系加快构建。“数字煤炭”建设稳步推进。煤炭行业首个全产业链国资智能云、首个国家级区块链服务平台、首个省级煤炭工业互联网平台、首个行业大模型相继建成上线运行。人工智能技术在百余个场景推广应用;露天煤矿无人驾驶车辆实现年均倍速增长。

2025年煤炭产量将稳中有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47.8亿吨,同比增长1.2%。据海关总署数据,全国累计进口煤炭5.4亿吨,同比增加6828万吨、增长14.4%;全国累计出口煤炭666万吨,同比增长49.1%。全国铁路煤炭运输完成28.2亿吨,同比增长2.5%,全国主要港口发运7.8亿吨,同比下降4.3%。

煤炭库存上,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重点煤炭企业存煤6800万吨,同比增长14%;火电厂存煤约2.3亿吨,同比增长12.2%,再创历史新高,可用约28天;主要港口存煤7010万吨,同比增长11.1%。

煤炭价格上,一是动力煤长协合同价格稳中有降。秦皇岛港5500大卡下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全年均价701元/吨,同比下跌13元/吨。二是动力煤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下行。环渤海港口5500大卡动力煤现货市场全年均价862元/吨,同比下跌118元/吨,12月末价格768元/吨,比年初927元/吨下跌159元/吨。三是炼焦煤长协价格下跌。山西吕梁主焦煤长协合同全年均价1977元/吨,同比下跌76元/吨,12月长协价1760元/吨,比年初2210元/吨下跌450元/吨。四是炼焦煤市场价大幅下跌。2024年年初山西焦肥精煤综合价格2560元/吨,年底1420元/吨,下跌1140元/吨,跌幅达到44.53%。

固定资产投资上,2024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1%,增幅比2023年回落2.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增幅比2023年回升0.7个百分点。

行业效益上,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营业收入3.16万亿元,同比下降11.1%;实现利润总额6046.4亿元,同比下降22.2%,亏损企业数量达到2175个,行业亏损面为42.0%。应收账款净额4891.0亿元,同比下降3.7%。

2025年煤炭市场走势如何?

报告预测,从宏观经济看,今年两会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随着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实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5%增长,拉动能源需求适度增加。

从主要耗煤行业看,电煤消费将保持增长,随着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考虑到水电及新能源出力等,预计今年煤电发电量增量在1000亿千瓦时左右,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长。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煤炭消费稳中略降,化工行业煤炭消费仍将适度增长。综合分析,2025年煤炭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

从国内煤炭生产看,我国煤炭生产保障能力较为充足,晋陕蒙新等省(区)先进产能将继续释放,预计2025年国内煤炭产量可保持稳中有增。

从煤炭进口看,考虑到我国主要煤炭进口来源国生产供应情况及国际市场价格因素,预计2025年进口煤数量可能同比有所下降。

综合研判,今年煤炭产量、消费量有望保持增长态势,煤炭进口仍将处于高位,加之当前全社会存煤水平较高,全年煤炭市场供需将呈现相对平衡并向宽松转变的运行态势。

“十五五”应加快运输通道建设

“十五五”时期,中国煤炭工业将如何发展?

报告建议,应以能源安全新战略为统领,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煤炭资源开发布局,优化煤炭供给结构,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着力推动煤炭由以燃料为主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能源支撑。

报告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12项重点任务。

提高矿区地质保障程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和资源评价工作力度,增加后备资源储量。加大中东部地区生产煤矿深部区勘探力度,为矿井水平延伸、提高矿井服务年限提供支持。大力开展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和评价工作,扩大后备煤炭资源储量,形成安全、稳定、可靠的煤炭资源供应体系,筑牢能源安全保障的根基。

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晋陕蒙新四省(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示范带动,大力发展优质产能,建设煤炭产能储备,夯实煤炭供应保障基础,延伸煤炭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建立煤炭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煤炭产业体系。重点产煤省区统筹资源禀赋、市场需求、输送通道、环境容量等要素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提高煤炭产能接续和稳定供应能力,形成有序衔接、梯级开发、梯级利用的煤炭生产开发布局。

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和改造一大批现代化、智能化煤矿,全国煤矿数量控制在3500处以内。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销协同,促进煤炭定制化生产。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促进煤炭上下游协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优势煤炭企业开展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面提升整体竞争力,建设3-5家世界一流煤炭企业。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瞄准煤炭科技前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构建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开放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协同攻关,实施重大工程示范建设,尽快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内涵式增长路径。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培养造就一批行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引育用留人才工作全链条机制,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

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实施煤炭行业碳减排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原煤入选比例,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推动数字技术和低碳技术在煤炭全产业链的创新应用,整体推进煤炭从生产开发到终端消费全生命周期清洁管理。有序发展煤炭原料化利用,加强煤基新材料应用创新,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探索研究煤炭原料化材料化低碳发展路径,打通煤制油气、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链,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推进煤炭分质分级利用,加强生产、储运和利用全流程的煤炭质量监管。

健全完善煤炭市场体系。健全完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煤炭中长期合同履约兑现,规范和完善煤炭价格指数,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煤炭统一大市场。加强煤炭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加快煤炭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规范煤炭市场运行秩序,促进煤炭产业链稳定运行,积极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

加快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持续优化完善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充分释放煤运铁路大通道能力,持续推进煤炭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打造以铁路、水路为骨干的多式联运体系。发挥5G、大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优势,促进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与行业大数据融合,构建全国煤炭产供需智慧物流网络系统,把主要产煤省区、主要中转地、主要用煤省区有机结合起来。研究适合煤炭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参数化的运输方式和数据化管理模式,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创新煤炭封闭运输方式,发展煤炭绿色物流。

推动老矿区转型发展。研究探索老矿区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路径和重点措施,妥善解决煤矿关闭退出后的资产和债务处置等遗留问题。总结提炼老矿区转型实践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做好典型经验的示范应用推广。研究建立煤炭产业转型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妥善解决关闭退出煤矿历史遗留问题,推动煤炭老矿区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高质量发展。

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水平。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加强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安全科技进步,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修订完善煤矿安全作业规程,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煤矿强制性尘肺病筛查、鉴定、治疗制度,严格煤矿生产作业场所粉尘监管,加强职业病危害宣传教育,全方位提高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水平。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遵循多元合作、互利共赢原则,鼓励煤炭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煤炭跨国公司。建立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与机制,积极开展煤炭加工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进口优质煤炭,严格限制低热值煤、高硫煤等劣质煤进口。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多渠道开展国际业务。鼓励煤炭生产、煤机制造、煤炭深加工企业,拓宽产业发展新空间、内外循环新通道。

促进煤炭文化繁荣发展。大力弘扬煤炭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炭文化品牌建设,擦亮“中国煤矿艺术节”“文化进万家”等文化名片;实施煤炭题材文艺精品创作行动,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加快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带动新型媒体融合发展,紧扣时代主题,讲好煤炭故事、书写火热实践。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办好各类体育赛事,增强群众体质,提升健康水平。

推动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十五五”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建设若干个引领作用大、技术含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大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

“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如何在煤炭消费总量达到峰值平台期后适应不增长或波动增长的变化,还需未雨绸缪,在‘十五五’时期深入研究。”张宏建议。


作者:余娜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