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面对数字化改革浪潮,一家百年企业的传承与转型该如何抉择?在南京,始建于1908年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浦镇公司”)给出了答案。
所有产线平均生产效率提升7.7%,组装、装配作业单车生产效率提升40%,数控中心自动化覆盖率达到93%。在近日工信部公示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中,中车浦镇榜上有名,交出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新答卷。
轨道交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设施,它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作为中国中车旗下的一级子公司,中车浦镇公司是中国四大铁路客车制造企业之一,是我国动车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的专业化研制企业,更是系统集成供应商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方案的解决者。
数字化的魅力在于跳出传统的产业思维,先人一步,培育企业发展的后发驱动力。自2015年起,中车浦镇公司先后承担南京市智能工厂试点示范、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项目,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出发,对制造全过程的设计工艺、仓储管理、物料配送、质量管理、外部供应链等环节进行了数字化改造。
“中车浦镇公司一直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把研发目标锁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上。”中车浦镇公司技术中心胡基贵介绍,中车浦镇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平台,掌握了一系列核心设计技术。从动车组、地铁到铁路客车,从现代有轨电车到跨座式单轨、APM、悬挂式空轨列车,再到数字轨道胶轮电车、导轨式智慧捷运系统的研发与制造,以及CAN总线、MVB总线、以太网总线列车网络系统和无人驾驶等技术,无不彰显着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卓越成就。
在研发环节,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设计软件和仿真技术,大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的准确性和创新性。例如,在新型城轨车辆的研发中,利用数字化仿真提前模拟车辆运行中的各种工况,有效减少了后期的试验次数和迭代成本。
与此同时,中车浦镇公司还打造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5G智能工厂,基于工业互联网对设计工艺等环节进行了全过程数字化改造,实现智能化生产与数字化管控。走进生产车间,伴随一阵轰鸣,一辆总装完毕的列车车厢在机械辅助下被稳稳地放置在移动平台,一名操作员只需操控遥控器,便能实施车辆倒运。在定位系统的帮助下,厂房信号接收装置可对车辆实时定位。不一会,这个20多米长的“庞然大物”就顺利进入下一个工位。
胡基贵介绍,在运维服务方面,中车浦镇公司推出综合运维检修系统(MRO),MRO(Maintenance维护、Repair维修&Overhaul大修)平台,打造现代化的维修车间,提高车辆架大修、故障处理、日常维保业务能力,并通过数字化服务站,形成一套面向售后服务的可视化平台系统,对各服务站的人员、车辆、任务、物料和安全等信息进行总体管控,实现数字化服务站全景揭示,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优化售后服务管理。
据悉,中车浦镇公司拥有丰富的科研和技术成果,截至2023年底,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70余项,拥有有效专利1006件,发明专利573件,国外专利11件,软件著作权236件;拥有标准共111项,参编国际标准6项,主导/主持国家标准5项,参与国家标准32项,主持/参与行业标准33项,主持/参与团体标准25项,主持/参与地方标准10项。
当“中国制造”不再仅限于低端的轻工业和小商品生产,当高铁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和对外贸易的“先锋”和“敲门砖”,当国家领导人在出访外交中把高铁作为优质名片推向世界,中国高铁已然迈入世界强国之林。而以中车浦镇公司为代表的“创新先锋”将继续以数字化转型为驱动,不断创新,为全球轨道交通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