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徐如玉
管道是我国油气资源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对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优化能源输配供给意义重大。5月23日至24日,以“深化行业智能技术变革,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智能化油气管道与智慧管网技术交流大会在杭州开幕。
油气管道是我国九大基础设施网络和五大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8万公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管道行业需要积极拥抱和探索布局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技术,通过集成创新和应用驱动,助力提升管网本质安全水平和多介质灵活运输能力,更好地适应“能源生产低碳转型、能源传输格局重塑、能源消费灵活多样”的新发展要求,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和价值提升。近年来,我国管道建设和运行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表示,智能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向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凤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智能管道与智慧管网,是油气储运行业践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成果,凝聚了管道专业技术的代际更迭,融汇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加持,中国管道工业的巨轮正在朝着智能化新时代逐浪前行、扬帆远航。
会议期间,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科技部总经理、研究总院党委书记丁建林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的产业变革与技术挑战,要更加开放包容、团结协作、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将智能化技术更深入地应用于管道建设运行,推动智能管道、智慧管网向更高水平迈进,引领行业走向更高效、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合华在作主旨报告时表示,数字化转型中技术十分重要。其中,数字孪生技术是关键,数据底座平台是抓手,场景应用落地是前提,但是成功的数字化转型还要靠业务的战略需求驱动,并非仅是技术驱动,需要技术和业务相融合,真正做到数字化转型。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科技部总经理、研究总院党委书记丁建林
朱合华院士作主旨报告
油气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所以推动油气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赋能油气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中,油气管网的信息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最终目的便是形成智能管道,达到智慧管网的程度。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智能化技术在电力、交通各个行业的深入应用,管道管网行业也正在积极推动智能管道和智慧管网的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来斌表示,数字化设计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管道建设,但总体来说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的阶段。随着智慧管网的建设,由于信息系统、物理系统相融合而带来的信息物理系统的安全,这种安全也是一种新型、复杂的安全隐患,对这种隐患或者安全,行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有效的检测、预警及应急技术保障体系,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从风险挑战看,由于互联互通需求逐渐增加,油气管道作为国家能源领域的关键物理信息基础设施,煎加趋向大型化、复杂化和网络化,风险更加难以辨识,被攻击路径更多,事故后果波及的范围更广,危及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乃至公共安全,所以油气管道系统中的信息物理跨域安全问题现在也就逐步显现和突出来了,这都是随着本身智慧管网的建设而带来的一些问题。
张来斌院士作主旨报告
现阶段,油气智慧管网的传统物理威胁依旧存在,信息安全威胁与日俱增,需要实现新型攻击模式智能化检测,应对复杂多变的管道信息攻击事故场景,入侵检测需突破物联网阶段,抓住跨域时间窗口,开展油气智慧管网的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泛化性研究,增加信息攻防的实际演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