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构“乐·美·行”劳动课程体系 助推学生快乐幸福成长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4-01-18 14:38
分享到:

济南市盛福实验小学在“因为有你,享受盛福”的办学理念下,形成“让童年饱满而美好”的课程理念,建构“乐·美·行”劳动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体系化,通过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具备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劳动素养,助推学生快乐幸福成长。            

一、确立“乐·美·行”劳动教育理念——形成盛福劳动教育文化标识            

学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重要作用,在“乐·美·行”劳动教育理念下,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验劳动快乐,享受幸福成长”为宗旨,全面开展劳动教育。《说文解字》中:美,甘也。“乐”字的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引申指愉悦,常形容欢喜、快乐;“行”指做,从事。“乐·美· 行”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们通过亲身劳动感受劳动的美好,享受童年成长的快乐,打造学生幸福成长的教育“沃土”。            

二、建构劳动队伍体系——设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要实现劳动教育专业化,打造劳动专业化队伍体系是关键。学校成立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政教处承担、劳动教师团队助力、家长合力的劳动教育队伍。形成“顶层设计规划路径”、“实践研究落实任务”、“总结提炼优秀成果”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件件事情科学做”为工作思路,形成“人人有项目,件件有亮点”的劳动队伍体系。            

学校还将社会优秀人士,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请进校园,为老师和学生讲述劳模故事、创新故事、展示精湛匠艺,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入脑入心。            

三、建构“乐·美·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助推“劳动教育”有效实施            

学校劳动教育以课程整合的视角,建构劳动课程上、下有序,内外衔接,面体结合,跨界融合、全环境育人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开发多彩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劳动课程实践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课程体系是落实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的重要载体。为更好的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在学段纵向和学校横向两个维度上,以主题性劳动教育,通过项目化学习研究,建构了“乐·美·行”劳动课程体系。            

劳动课程体系从“种植课程”、“践能课程”、“科技创新课程”、“岗位服务课程”四个维度架构,将劳动新课标的十大劳动任务群融入到四大课程维度中。学校还开发了开发了特色食育课程、行走课程、学科融合课程、绳结课程、泥塑课程、剪纸课程、采摘课程、篆刻课程、泥塑课程9大劳动课程群,建构起学校劳动课程体系。            

在“种植课程”中,我校利用在2014年时就开辟的900平方米的红领巾种植园为种植课程劳动基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红领巾种植园内硕果累累。怎样充分利用学校内的有利资源发挥劳动教育的真正作用,又要防止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让劳动教育在动手劳动,出力流汗中真正的发生,达到以劳树德,塑雅成美。在这样的背景与思考下,学校致力于种植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种植特色劳动课程是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种植园内学生熟知的植物养殖为内容,重视学生综合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做三者结合统一,创造性地把课堂教学和劳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践能课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每年一届的“生活自理能力大比拼”通过劳动项目展示,让学生用自己的巧手童心编织一幅幅成长的画卷,争做劳动“小能手”。在食育课程中,开发“食”出健康 ,“育”出幸福的劳动项目化。孩子们兴致勃勃,压面皮、包水饺、做年糕、做元宵、烧菜……在参与食品制作、品尝自己自己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增进对健康、营养的认识,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            

在“劳动+科技课程”中,学校把握劳动教育、科技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劳动+科技”实践为突破口,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劳技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学科融合课程中,学校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劳动与多学科课程融合,形成劳动大课程观,让学生在家动起来,在劳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自立、自强、自律、自信、自省的“五自”能力。            

在“绳结课程”中,以《百变绳结》为主题,分为《有趣的绳结》及《巧手编织中国结》三个课时。单元设计从学生真实生活为出发点,采用情境教学,通过完成任务学习各种实用绳结的打法及中国结的编织方法。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劳动习惯,培养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质以及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同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困难的劳动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通过开发多彩有趣的劳动课程,提升老师设计课程的能力,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中体验劳动的有趣、辛苦和快乐。            

(二)开发劳动课堂教学范式——落实劳动教育在课堂中真实的发生。            

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操作探究为学习方式,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内容,以创新研究为导向的劳动课堂教学范式。学校每周一次的劳动主题教研,以课堂教学展示为教研的主渠道,边研究边进行说课、上课展示。开发了《有趣的绳结》、《水果拼盘》、《包水饺》的优秀课例,不断建构起传统工艺课、烹饪与营养课的课堂教学的范式。            

四、开发劳动场域项目基地——保证“劳动教育”项目实践的场所,落实劳动项目育人            

(一)校园——劳动教育校内实践基地。            

学校开发了“我爱种植园、我爱我校、我爱我班、我爱我岗”四大校园劳动场域项目基地,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将“劳动”与“爱”相统一,既能保证“劳动教育”项目在学校内实践的场所,也让学生通过劳动爱上劳动,爱上学校,爱上自己,在学校中快乐的成长,享受幸福,落实劳动基地项目育人。            

1.我爱种植园——春、夏、秋、冬乐享其中。春天里,学生来这里体验栽种、挖土、撒子的劳动过程;秋天里,他们一起拔萝卜、摘黄瓜、收油菜……一起感知秋天,感受丰收的快乐。一年四季有各种农作物轮番播种。三、四、五年级每个中队分别认领一块地,每周一节种植课,每一位少先队员每学期都能体验快乐“小农夫”。种植园成为学生们真正得以劳动实践的第二课堂,一个校内触手可及的劳动教育资源。实现学生在实施过程中感受劳动价值,形成劳动习惯和品质,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            

2.我爱我校——行动在校园。校园是学生成长密切关联的场域,是学生浸润于真实劳动实践体验的关键。学校依托学生的校园生活、少先队活动,红领巾志愿服务岗等路径,各年级、各班设置了校园值勤、校园卫生员,校园小雷锋等岗位,着重提高学生劳动奉献意识,促进其劳动价值的认同。            

3.我爱我班——班级是我家。班里设有值日生制度,分工明确;设置不同岗位的小干部,有的管理纪律,有的管理卫生,有的管理图书,还有的管理开关窗户等,做到人人都有事情做,班里的事情人人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通过劳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增强集体意识,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学习与发展。            

4.我爱我岗——岗位体验我最美。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中,大家常常能看到小主持人的身影。他们自信、大方,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所有参与主持的同学,都是一次次在盛福大舞台上不断磨练,成长起来的。“我的校名我来写 ,一周一换展风采”活动,以盛福教育,立字立人。让学生做学校的创建者、见证者、书写者、管理者,通过创新劳动真正让学生做到学校的小主人。            

(二)田园——劳动教育校外农业劳动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好校外优秀农业实践基地,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全环境育人。每学期学校都会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的研学课程,让孩子们走进农民的田间地头,参与农民的耕种、采摘,在感受美好的自然风光中体验农民的辛苦,感受到粮食得来不易和农民伯伯的辛苦,也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三)家园——劳动教育的家庭主阵地。            

把田园农场因时因地搬进家庭中,将日常生产劳动实施的主阵地搬进家庭,实施拓展个性空间,让每个孩子在劳动中的成长更真实、快乐。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劳动教育,很多都需要在家庭中完成劳动成果,展现学生劳动风采。将学校的劳动教育与家庭的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是劳动教育落地的一项重要的举措。            

(四)社园——劳动教育社会体验大课堂。            

充分链接基地资源,深入挖掘基地育人功能,积极探索五育协同育人的基地教育课程建设,发挥劳动基地的场馆教育实效。老师们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养老院等场所,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劳动实践,提高学生劳动品质。            

五、建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保障学生“劳动素养”达成            

坚持评价的激励作用,多维度、多广度、多角度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70%,终结性评价占总评价的30%。评价内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以劳动核心素养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的四个纬度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四个经度为中心进行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            

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劳动情况,编写《学生劳动实践评价手册》。建立多元多样的、综合、精准的评价体系。以评价激励促进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立足学生主体发展,形成劳动教育“基础+拓展+探究”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发挥好家、校、社会“一份劳动清单”的作用,共同打造劳动育人网络。一是将劳动教育与争章评价、星级评价相结合,激励学生做劳动小主人。低年级美耕护绿“小卫士”,中年级美耕田园“小园丁”,高年级勤劳种植“小农夫”。            

二是将劳动技能与荣誉称号相结合,构建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设立了自立生活小达人,心灵手巧小能手,快乐美食家。三是将创新劳动与特色评价相结合,打造创新式盛福劳动好少年。小小发明家,校园诺贝尔奖,创新小能手。            

劳动、技能、创作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更深层次的快乐与成长。每个学生的资料袋中,除了劳动项目成果、技能成果还有一份份星级评价表、一份份荣誉、奖项的证书。充满着学校、家长、教师、同学们给与每个学生的肯定与赞赏,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学校建构“乐·美·行”劳动课程体系,通过创建劳动教育“文化标识”、“劳动队伍体系”、“劳动课程体系”、“劳动项目场域体系”、“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五位一体的系统化“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劳动、体验劳动过程中,全面打造学生喜欢的劳动教育沃土,享受劳动的快乐。            

编辑:汪黄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