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办好现代职业教育 迎接工业4.0时代

作者: wy 发表时间:2018-04-27 15:39
分享到:

  2015年1月26日上午,江西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南昌开幕。
  会议期间,本报记者就“如何办好现代职业教育,迎接工业4.0时代”这个话题,采访了江西省政协委员、赣西职业教育集团、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董事长詹慧珍。
  詹慧珍在本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促进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迎接“工业4.0”时代》的提案。
  她告诉记者,支撑德国世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该体系通过密切跟踪科技、经济、管理学科和实践的最前沿发展,实现更新、产业升级、扩展和重组在职人员的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在德国不仅是狭义的职业学校教育,更是涉及每一位在职人员的成人职业培训,通过企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企业产生持续创新力和发展力。
  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如何在这一轮工业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决胜之计在于提高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毋庸置疑,要赶上工业4.0时代,我国迫切需要加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我国高级技工的缺口数量巨大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造成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滞后的职业教育难以为制造业输入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高级技工的缺口数量巨大。
  在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进而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前后夹击”的情况下,要使“中国制造”赶上“工业4.0”时代,进而成为“中国创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江西现代职业教育现状
  20世纪50年代,遍布江西各地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业职工大学、七二一工人大学等半工半读高等学校,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职业教育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江西省积极支持发展职业教育(近5年,省财政投入18亿元,用于职业学校能力建设),使得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共有高职院校55所,在校生38万人,占高校在校生数量的44%;有中职学校534所,在校生66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数量的43%。
  面临的主要问题
  民办职业教育与公办职业教育发展不同步。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支持力度远不如公办院校,民办职业院校发展举步维艰。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应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土地征用、银行贷款、基金奖励、项目扶持、生均经费、教师编制等政策待遇。
  普通劳动者劳动尊严缺失。从宏观层面看,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微观层面看,劳动者劳动条件、福利待遇、工资水平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相称,一些劳动者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困难重重。普通劳动者劳动尊严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我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不愿读和不愿教”的问题。
  职业的尊严维系于体面的职业地位和受到尊重的职业价值。当职业教育无法成为个体体面人生的基础,它必然会随着劳动尊严的衰落而一同沉沦。
  相关建议
  詹慧珍建议,在迎接“工业4.0”时代的新形势下,江西省现代职业教育要发挥重要作用,培养适应“工业4.0”时代的文化、智能、技术融合一体的专业人才,以便赶上新时代的步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提升竞争力。要赶上4.0时代,江西的工业需要并联式的发展,即针对不同领域的现有发展水平,包括工业化、信息化、创新力、劳动力等规划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侧重点。因为职业教育将来会成为整个工业体系发展速度最快的领域。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比技术资源共享要少去很多壁垒。
  在办学方向上,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在人才培养上向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转型;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鼓励企业将工厂开到学校,将学校办到工厂,在学校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职业教育成本转移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要研究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要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业绩考核指标。

链 接
  以创新驱动发展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加快校企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金国军
  2015年1月27日,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在向江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江西的发展要不断强化创新支撑。
  本报记者了解到,赣西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就走了一条“不断强化创新支撑”的发展之路,尤其是在“深化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可圈可点。如,实现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师资与师傅、培训与岗位“五个对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课程改革,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宏基电脑、雅戈尔服饰、上海大众等5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委培关系,畅通了学生就业渠道。
  依托职教集团促进就业
  2010年,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与省内外近50多家企业成功组建“赣西职业教育集团”。教育集团以合作化办学为宗旨,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0个,企业选派了60名企业高级工程师到校指导,学院选派了60多名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开展岗位锻炼,为30多家企业开展了“订单”培养。目前学院已成为集团企业人才供应市场,集团企业成为学院稳固的就业基地,学院毕业生就业率100%。
  获取“双证书”推动就业
  2004年以来,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就业准入制,提高了学生职业技能、就业和创业能力。学院专门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所,涉及专业技能证书20余类,学生通过理论、实践、考核鉴定,百分之百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显著地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学院坚持以技能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对专业技能突出的学生,学校选派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其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近年来,学院各专业技能强手频频在江西省乃至国家级技能大赛中崭露头角。
  利用“三合”模式保障就业
  学院与企业建立“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战略伙伴关系。学院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各自权利和义务。2014年,学院与36家企业全部签订了“三合”协议,每年新生与合作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他们既是学院学生,又是合同企业“准员工”,为就业提供了保障。
  深度合作 为学生创造了发展空间
  校企深度合作为广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提升和发展提供了空间。如,赣西科技职业学院汽修专业08级学生徐建华,报考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前,他的理想就是要拥有自己的汽车维修公司。
  为了这个梦想,在校期间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专业技术,在校学习两年后,第三年被安排到校企合作企业上海大众公司接受现代学徒制模式的顶岗实习,实习期间,他认真接受师傅一对一的传教,虚心而又耐心地向师傅学习,校企产教结合的模式让他的汽修技术显著提高。
  2012年,他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凭着学校给大学生创业创造的丰富条件,自己开办了一家汽车美容店,年薪已过百万。徐建华感慨地说:是赣西科技职业学院给了他学习技能的平台,上海大众为他插上了翅膀,校企深度合作给了他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办好现代职业教育 迎接工业4.0时代

                                    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外景。

办好现代职业教育 迎接工业4.0时代

           詹慧珍委员在认真修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助推江西小康再提速》的发言稿。

办好现代职业教育 迎接工业4.0时代

                      詹慧珍委员(前排左二)认真听取大会工作报告。

办好现代职业教育 迎接工业4.0时代

                来自赣西科技职业学院的学生佩戴红绶带,为中国国际麻博会服务。
                           (图片由本报记者 金国军 摄)

作者:wy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