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人子弟最可恶。
5月返乡探亲,听闻初中毕业后即在邻市某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汽车维修的表弟已经开始工作,于某物流公司“卖汽车零部件”,心中略有疑惑:未毕业就能先就业?上月回乡出差,又闻表弟已辞职回家待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要一年后才发,各种不解涌上心头。
哪能这么稀里糊涂?
跟表弟一聊才知道,他在技校学习期间,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并非像入学时校方承诺得那样美好。
表弟学习的专业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三年毕业,但校方安排的实际教学时间仅有一年半,即三个学期,每学期分别有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器和汽车底盘三门课程,而入学的头三个月还硬性要求准备大专文凭考试,除了第一学期学发动机时有过动手拆解发动机的实践经历,后来的课程几乎都是理论课。更有甚者,到第三学期的汽车底盘课程,“老师只是象征性来到教室,不讲课,看着学生们自学”。
用表弟的话说:“第一年老师教得还行,后来就越来越马虎了。”最令人抑郁的是,学校的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
到第三学期,便陆续有维修厂、4S店等用人单位来学校招工,一些学生的课程还未结束就已经开始“上班”。接下来的一年半,这些仅学了三门汽车相关课程的年轻人就要开始“靠自己”了,因为学校不再教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只能在工作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
未毕业先工作,自然有人质疑,但学校早有对策,堂而皇之地把这一年半称做“实习”,并称“实习”期满后,学生才能取得相应的技工证书和文凭。
“职业”有,而“教育”缺,长此以往,学生很欢快地出了学校的门却不一定进得了职场的门。
问题又来了,把学生推给用人单位也叫“实习”?学校扮演的分明就是“民工中介”的角色嘛。而且竟然没有任何考试就给发技工证书?证书的含金量何在?而表弟考的大专文凭到手的时间还得比中专文凭到手晚一年。
心有戚戚焉。
两年多以前,本人写过一篇《关注汽车职业教育》的文章,采访了时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应用与服务分会秘书长的赵丽丽女士。当时她告诉我,教育部已将汽车维修人才列入“紧缺”名单。
有了“紧缺”这一注脚,近年来开设汽车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院校在全国如雨后春笋。可是如何保障此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不得而知。
认真教学、注重实践的职业院校当然也有,但毕竟是少数。据我所知,大多数职业院校,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都喊着“包工作、包文凭、包技能”的口号,将那些上不了的高中但也参加不了工作的孩子骗进学校一两年,随意教一教就将其推向社会。
那厢汽车行业对汽车维修人才需求巨大,这厢职业技术院校却不思教学,只顾埋头招生挣钱、滥发文凭,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教学期未满就将一无证书、二无技术的年轻人抛向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工作岗位,再不问津。
整个过程中,惟一获利的是这些不懂教育、良心缺失的办学者,用人单位只是遭殃一阵子,而对于有的学生来讲,遭殃的却是一家子,甚至一辈子。这种行为,可谓误人子弟。
职业有,教育缺,基本就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
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当我们口口声声宣扬着“职业不分贵贱”的同时,整个社会评价体系还是“看轻”体力工作的价值,导致对职业教育或技术教育的不够尊重和不够重视,进而造成只有那些“成绩不优秀”、“表现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教育,大多数职业教育院校则成了“差生集中营”。
试问,有几个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发自内心喜欢这个专业才来读的?就算真喜欢,遭遇了这种“漫不经心”的教育,以及一系列就业挫折和歧视后,真正坚持下去,创造蓝领神话的又有几个?
借用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的一番话:引导学生关注职业兴趣,而不一味追求学历高低,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的用人理念和用人政策,同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不同行业、不同岗位者有基本一致的社会保障,这是职业教育能得以发展的大背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