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5月10日,510中国品牌日·能源产业品牌宣传周暨能源产业品牌建设年会(2025)第五天,第三届能源产业品牌建设思想会举办。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彦平,北大纵横数字营销研究院院长、高级合伙人赵桐,通威股份金融总监、通威新能源执行董事邱艾松,四季沐歌集团品牌总监李文平,宫商羽品牌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首席战略官崔彦宾,协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开发管理总监周郁文等品牌专家和优秀企业品牌相关负责人,围绕“如何破解同质化困局,构建品牌生态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思想会由北大纵横数字营销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品牌专家李丹主持。
能源企业如何从国家战略、文化基因和产业基础中提炼品牌内核,构建不可替代的品牌竞争力“护城河”?刘彦平表示,能源品牌发展需分梯队推进。不同的梯队任务不同,央国企应引领全球能源品牌建设,第二梯队企业需强化科技与国际化,中小企业需提升品牌意识。政府应形成支持政策体系,推动能源品牌高质量发展,即品质与特色并重。
能源品牌高度同质化的当下,如何破局?赵桐认为,在高度同质化的能源市场中,品牌建设需通过场景化、用户体验和数字化技术实现差异化破局。品牌的核心目标是抢占客户心智,而差异化是关键。利用新兴技术如AR、VR等,结合场景化体验,能够塑造独特性,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品牌建设需结合数字化手段,通过精准的客户洞察和全场景体验,提升品牌认知和价值。
展望未来,赵桐认为,能源品牌建设需从五个方面发力:支撑企业战略与经营目标,精准客户洞察,打造全场景体验,重视信息披露,推动2B与2C端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品效合一。
通威“渔光一体”让鱼塘变“绿电粮仓”。邱艾松介绍,通威集团通过打造光伏全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企业之一。其光伏产业与渔业全产业链联动,形成“渔光一体”模式,实现土地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三产融合。通威以“为了生活更美好”为核心理念,将绿色能源与绿色食品结合,打造了世界级品牌,成为中国光伏产业的代表,助力“新三样”走向世界。他表示,金融为绿色溢价生产的企业和行业降低融资成本,正是因为我国在金融体系性的安排,促进了我国新能源产业走在世界前列,也促进了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中国引领世界的品牌。
下一步,能源战略应如何调整?邱艾松认为,能源战略需从宏观视角出发,推动一次能源清洁化与二次能源电力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双碳”与ESG目标实现。企业应在宏观体系中找准角色,为系统和谐运行贡献力量,打造世界级能源品牌。
面对新能源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企业如何通过品类创新、场景营销和用户价值重构等,实现差异化破局?李文平表示,面对新能源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企业需通过品类创新、场景营销和用户价值重构实现差异化破局。他介绍,四季沐歌通过“航天营销”和空气能热泵技术,结合科普活动和场景化体验,如南极科考站和哈尔滨冰雪嘉年华,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认知。品牌建设需围绕核心价值,结合社会资源和营销手段,形成独特的品牌路径。
崔彦宾则建议,品牌建设应关注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通过技术可视化和具象化,实现从规模化到价值扩展的转变。同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在产业生态中的位置,进行跨行业对标和整合,提升品牌价值和竞争力。
协鑫如何打造出兼具科技硬实力与文化渗透力兼并的“科技感”品牌形象?周郁文坦言,通过数字化手段和新兴媒体,可将能源产品与用户生活紧密结合,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协鑫能科致力于在碳技术等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突破国内同质化竞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