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

中国能源品牌周 | 周志明:区域能源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剖析

©原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5-21 07:05
分享到:

在第三届中国能源品牌周举办的“新时代背景下的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品牌塑造研讨会”上,中国石化出版社执行原董事、党委书记、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明深度解析了浙江、四川、甘肃、宁夏、青海、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及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路径。他总结道,政策支持、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是区域能源品牌的共性驱动力,而内蒙古自治区的“零碳产业园”、青海的“绿电品牌”等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能源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区域能源品牌建设越来越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七个省自治区能源品牌建设情况

周志明介绍到,浙江作为能源品牌建设的先行示范,在2014年率先提出了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的战略,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首个清洁能源示范省。经过10年的建设,浙江在能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装机比例等方面取得了快速提升,实现从“资源小省”向“清洁能源大省”的跨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光”发电成主力电源。截至2025年1月底,浙江省内电源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大关,达1.52亿千瓦,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达到5596万千瓦,首超煤电的5380万千瓦。二是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发展。浙江省重点布局海上风电、光伏、核电、氢能及储能多种清洁能源协同发展。例如,该省计划到2030年海上风电并网超2000万千瓦,打造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氢能领域聚焦燃料电池技术,构建“长三角氢走廊”先行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45%,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9%。三是构建绿色能源科技高地和产业集群。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方面,比如,浙能集团牵头成立“白马湖实验室”,聚焦太阳能转换、零碳能源存储等技术攻关。在产业链协同创新方面,浙江省培育光伏、储能等产业集群,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制造业产值达8000亿元,形成150GW光伏电池、100GWh储能电池等产能。

他讲道,四川以资源+技术+产业为核心,通过资源整合、创新技术、延伸产业链、优化政策环境,致力于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产业聚集地和绿色能源输出中心,成为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

举措和成效有四个方面:一是绿电成本优势明显,四川有非常丰富的水电资源,水电上网平均价格在2毛到3毛,四川绿电成为出口型企业零碳电电源的重要供给。二是绿色技术和标准输出。通过积极参与制定水电国际标准,提升技术话语权,四川的品牌正在从资源输出型向技术+标准+服务综合型跃迁。三是打造产业集群示范和产业链协同,聚焦攀枝花、内江等钒钛资源富集区建设储能电站;成都发展钒电解液制备,形成差异化产业集群,计划培育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同时,四川非常重视品牌传播和项目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四川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创新成果。如白鹤滩工程建成后,树立了四川能源品牌的良好形象。

甘肃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之一,获批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正打造以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新能源消费转型引领区、能源产业融合集聚区、能源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区、能源多边合作试验区等“五个功能区”为支撑的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新和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甘肃能源品牌建设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陆上三峡”的世界名片,在甘肃酒泉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成为全球最大陆上风电集群,成为全球风能开发典范。二是“清洁陇电”国家品牌,“甘肃绿电”外送25个省份,形成“大送端”绿色电网格局。三是零碳算力标签,打造东数西算甘肃样板,建设立体化“源网荷储”智慧能源体系,成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节点之一。四是“绿氢走廊”战略品牌,启动“河西走廊绿氢产业带”建设,规划建设20座加氢站、5条氢能重卡运输专线,目标2025年绿氢产能占全国15%。五是甘肃能源品牌的国际化进阶,输出风电建设标准技术方案,承办重大国际会议,将甘肃经验在国际平台上进行宣传和传播。六是甘肃实现了戈壁上的双碳革命。

宁夏正以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为牵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路径,高水平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其能源品牌建设的举措和成效有三个方面概括:一是传统产业与新能源的共生式升级,现代煤化工和绿氢制备的耦合发展模式,成为传统能源转型的典范,重构了煤电产业价值链,打造“清洁煤化工”的技术品牌。二是多能互补,打造能源矩阵品牌,建设贺兰山百万千瓦级风电走廊、腾格里沙漠光伏海洋建设,配套建设氢能产业园和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形成“风光制氢-储运应用-智能调度”的全产业链条。三是生态价值与产业品牌的深度融合,将能源转型与生态治理创造性结合,实施光伏治沙工程,开创了“绿进沙退电生”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样的生态修复,以能源生产协同发展的宁夏经验已经成为联合国防止荒漠化公约的典型案例。

青海是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通过“水风光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创新模式,构建起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建设成效可以从三个方面概括:一是率先实现了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截止到2024年底,青海电力总装机突破71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达到6788.8万千瓦,占电力装机的94.6%。二是打造绿色算电产业协同发展新赛道,成立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和绿色算力调度中心,很多数据中心选择落户青海,全面推进绿色算电协同一体化示范,青海的清洁能源生产和就地利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三是青海推动多元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全力提升调峰能力建设。

山西既要做好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又要当好能源转型的排头兵,正从煤炭大省向绿电基地转型。2025年,山西要继续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计划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逐步提升到50%以上。山西能源品牌折射能源转型和制度创新特性。在能源转型上,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是全球最大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成为年发电量超200亿千瓦时的绿色引擎。当130多万张绿证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向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发放,“晋电”已从单纯的能源商品升华为碳减排信用的载体。在制度创新上,全省首个省级绿色电力交易规则在这里诞生,连续两年绿电外送是全国第一。全方位探索零碳项目,开展新能源+储能试点示范,加速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这些创新试验田正在成为全国能源体制改革的山西范式。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守护者,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正打造现代能源经济的创新高地,成为多能协同发展的综合典范。内蒙古能源品牌建设成效概括为三点:一是2024年能源领域创下“15个全国第一”,煤炭保供任务量、电力总装机等10项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煤炭产量、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绿电交易规模、煤制气产量、绿氢产能5项新增指标获得全国第一。二是2024年内蒙古能源发展许多数据实现新的攀升,比如说电力总装机增长量、发电量增长等等,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增长了246%,增长幅度非常大。三是内蒙古能源产业取得重大突破,2024年内蒙古能源产业“进中蓄势”,比如1520万千瓦抽水畜能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等。到2025年,内蒙古走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初步建成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清洁能源满足80%以上新增用能需求,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碳达峰基础基本筑牢。

聚焦·鄂尔多斯能源品牌建设现状

鄂尔多斯在双碳目标牵引下,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基,以全球能源变革为镜,以建设世界级能源品牌为锚,开启了鄂尔多斯能源产业竞争力跃升的新篇章。周志明表示,在中国能源品牌周期间实地考察了鄂尔多斯,感触非常深。比如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落地生根,风光氢储全产业链生态链加速成型,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大关,绿电制氢、碳捕集封存等前沿技术实现产业化突破。这些实践不仅印证了能源革命的鄂尔多斯路径,更彰显出从“资源输出”向“技术输出”的战略转型智慧。

资源禀赋筑牢转型根基。鄂尔多斯拥有令人瞩目的能源资源储备,“脚下有煤和气,头顶有风光”,风能资源年有效风速时数超3100小时,可开发容量达14.6亿千瓦,约占全国57%,具有风能品位高、有效风时多、稳定度高、连续性好等特点;太阳能资源富集,年均日照时长超过3000小时,大部分地区年太阳能总辐射在每平方米5600—6000兆焦,为规模化发展光伏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是我国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之一。

能源转型的建设路径概括为:建设“大基地”,大力建设国家大型基地,鄂尔多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9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4个现代化煤化工示范区之一和西气东输重要的气源地。培育“大产业”,以“风光氢储车”为核心,打造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产业链。实施“大创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煤直接液化技术、先进的碳捕集技术,绿氢制备技术可以降到每公斤15元。涵养“大生态”,实现能源与生态协同发展,以荒漠化土地为战略载体,开创了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协同的新模式。以“多能互补+生态治理”为核心,走出差异化转型路径。

周志明讲道,鄂尔多斯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批优秀企业与案例的支撑与贡献。如鄂尔多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矿鸿操作系统,内蒙古兴圣天然气BOG提氦项目,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项目,世界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光伏领跑者基地的“骏马”光伏电站,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鄂尔多斯国盛利华制氢设备,全国单体最大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项目--国电电力蒙西南海光伏电站等等。

周志明表示,通过品牌分会的调研和分析,区域能源品牌建设有许多共性特点:政策支持是最大关键驱动力,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规划与政策,为能源转型与品牌建设保驾护航。资源禀赋与技术创新相组合,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在新能源开发、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提升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协同发展成趋势,构建能源产业链,促进能源与其他产业融合,扩展能源品牌价值。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统一,各区域注重生态保护,将能源开发与生态治理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