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继往开来 使命担当做中国工业舆论场上的守夜人 | 我和中国工业报的故事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24 11:0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成立45周年,回看我的事业发展与报社自始至终血肉相连。

我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七七级,1982年2月新闻专业毕业,分配到一机部政研室,8月调至《机械周报》,在报社一直干到2015年退休。33年,全部的职业生涯都在报社度过。有几个特点:一是没有跳过槽,在一个单位从一而终;二是报社三大业务,采编出版、通联发行、广告经营,只干过采编业务,从助理编辑到高级编辑,到总编辑,也是从一而终;三是做了三十余年文字工作,写的稿子不少(即使做总编辑时每周一篇《葡萄园观察》述评,一年也有五十多篇)只在自己的报纸上发表,从没动过一稿两投、多投的心思,还是从一而终。当然,我认为这是做记者的基本操守。

从工作中体会到做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两个职业素质:

一是强烈的创新欲望。讲两个故事:

刚到报社便让我去做二版责编,从约稿到来稿编辑,画版、调版,一条龙。一次在处理一组署名文章时,想到用作者的手写签名更生动,于是跑到部里要了四位司局长的手书,照排发出,其实很小的一点努力,受到时任总编辑朱石川的表扬,受到鼓励;报社有一个面向全体通讯员的月刊,当时我的主任葛运池常在这个内部刊物上发表业务讲座,好几次表扬了我写的通讯,每每都有新鲜的构思,在我以后的新闻写作生涯中,“不嚼别人剩下的馍”这一理念深深地扎了根。

二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一次见报的稿子题目:“厂长的烦脑”,结果评报时看出错了,应是“恼”字,很懊悔。三十多年前的事,记了一辈子,每次发现出版的报纸出了错,都像吃了苍蝇一样,一定要把问题找出来,以防再犯。

三是具有积极上进的事业心和家国情怀。三观要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价值观最重要,你追求什么,为此可以放弃什么?我的三个从一而终,就是我的价值观。

我总觉得一张报纸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读者定位和办报宗旨。总编辑的工作做了14年,有很多不足,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如果将办报宗旨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中国工业报坚定地做中国工业舆论场上的守夜人。这是我们的党报性质、行业媒体功能所决定的,展开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坚持政治导向正确,党管报纸丝毫不动摇。2001年报纸从机关报过渡到行业报,是一个大坎,正是坚持了党报的政治底色不变,即使市场化了,报纸还是要跟党走,不能跟钱走。转到中国工经联领导下的工业报赛道上后,肩负新使命,站好新岗位,为中国工业鼓与呼。鼓:舆论宣传;呼:问题导向。

第二是找准目标读者,准确定位,纲举目张。装备工业是我们的根据地,向其上下游工业门类拓展,延伸服务领域,如上游冶金、能源、原材料,下游石化、电力、消费品等等。在拓展的过程中,注意抓住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影响力向中小企业扩展。企业中的目标读者定位在关键岗位上的管理者,特别是企业一把手,要把报纸订到他们的办公桌上,并且专门将目标读者画了像,熟悉他们的阅读渠道和习惯。

第三是研究受众市场,更新新闻表达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为企业读者提供竞争性情报的编采理念,以及新闻综述和述评等新闻样式的基本组成要素。

第四是发挥资源优势,抢占有利地形,深耕装备工业。坚持放精兵强将办《装备周刊》、《汽车周报》。

第五是将挖掘重大选题的业务制度化,组织化。开发出了一系列重大选题报道,如针对外资战略性并购我行业排头兵企业的《合资变局》、反映国产化问题的《国产装备何以不用》、以及追踪报道《国企改革最后一公里》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组织策划大型系列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的拍摄,攻坚克难风雨兼程,最终取得了好成绩,扩大了工业报的影响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我退休已经10年了。山一程,水一程,此一时,彼一时,环境人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报社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感恩报社给我事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使我从一个新闻小白(菜鸟)成为这张报纸的总编辑。

我的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采写完交给领导,总编辑朱石川在审阅后同时发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其头版发表,这也是我仅有的在本报之外发表的新闻作品。后来此稿获评当年中国新闻奖,我是拿到奖后才得知是朱总推荐的。

39岁那年对我来说极不平常。这一年,我通过了国家新闻总署组织的职称评审,获新闻类高级编辑职称;这一年,我荣幸地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此享有特贴专家荣誉;这一年,由报社推荐,我的新闻学论文再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也是这一年,在执著追求20年后,我终于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由衷地感谢中国工业报社,是这个平台托举了我,培养了我,在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不断进步取得一些成绩,而这张做为平台的报纸,是45年来报社上下几代人全心全意呕心沥血搭建起来的,倾注了所有人的心血汗水,感谢我的各级新老领导,感谢我的所有新老同事!

同时,也要感恩报社的主管单位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说起来如果不是2001年国家机械局撤销,机关报限期划转,否则撤销,报社在极困难的时候,工经联领导果断决策,张开双臂欢迎并接收了报社。记得我们去请示主管领导,对报社有什么工作要求,回复目前熟悉情况,只提了一个要求,报名要从中国机电日报改为中国工业报。为此,我们用心准备了两年,完成了任务。多年来,工经联一直尽其所能帮助、指导报社工作,给予报社极大的扶持。

还要感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很长一段时间,中机联是与工经联并列的主管单位,也是报社的娘家。

也特别感谢工信部长期以来对报社的指导和关注,感谢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多年以来的帮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格外怀念已经逝去的领导和同事,特别是我的老总编朱石川,朱老总,他是我事业上的领路人,我在总编辑岗位上时,遇事总会想,朱总是怎样做的,他不仅是我师长和榜样,而且是中国工业报(前身)的主要创始人,奠基人,让我们一起向所有曾经为了办好报纸而努力奋斗过的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