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布《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2025—2026年,轻工业在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重点行业规模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效益基本稳定。智能家居、老年和婴童用品、体育休闲时尚产品等新增长点快速发展,引领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新增推广300项升级和创新产品,接续培育10个规模100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产区。
“《方案》旨在发挥轻工业规模体量大、产品种类多、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从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入手,稳住轻工业增长态势,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为工业稳增长和提振消费提供有力支撑。”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
行业运行稳健 “压舱石”作用突显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支持下,我国轻工业运行稳健,生产、营收、市场规模均保持良好态势。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实现营业收入13.2万亿元、利润7601.1亿元。2024年轻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15.4%,规上企业营业收入23.2万亿元,是稳定工业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当前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国家为何选择轻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点领域?
对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代晓霞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轻工业涉及国民经济的20个大类、68个中类行业,在消费品工业中占比最高,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15.4%,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轻工业出口占全部工业出口的18.7%,国际竞争优势突出,对振兴实体经济、保持制造业比重稳定具有压舱石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兵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时间上看,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明年是“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为了顺利完成“十四五”提出的目标任务并有效打开“十五五”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国家再次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由于轻工业是民生产业、优势产业,自然成为稳增长的重点领域。
从政策上看,国家始终支持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此次《方案》就是要在完成前期任务的基础上,面向未来而延续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动轻工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功能上看,国家选择轻工业作为稳增长的重点领域,一方面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出发,在促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加强轻工业等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战略支撑,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来源。
“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需求不振、预期偏弱等问题仍然存在,轻工业稳出口、稳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上述工信部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凝聚合力,《方案》坚持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围绕强供给、促消费、稳出口、优生态、增动能部署15项任务,通过加强与相关部门、地方、行业协会协同,加大政策支持,凝聚行业共识,推动轻工业平稳增长,支撑工业经济增长达到预期目标。
破局结构性矛盾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方案》旨在发挥轻工业规模体量大、产品种类多、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从“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入手,稳住轻工业增长态势,着力破解消费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推动轻工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工业稳增长和提振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上述工信部负责人介绍,在任务部署和工作推进中注重把握四对关系。一是把握好基本盘和新增长点的关系,二是把握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出口和内需的关系,四是把握好发展和转型的关系。
“当前,我国轻工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行业正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与消费升级趋势,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跃迁,如智能家居、老年及婴童用品等新兴领域快速成长,且通过以旧换新、跨境电商等政策与模式创新,持续拓展国内外市场空间。”天津科技大学轻工学院副教授安兴业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安兴业认为,目前我国轻工业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于消费结构升级与政策精准发力的双重驱动。当前居民对高品质、绿色化、智能化轻工产品的需求旺盛,叠加“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及以旧换新等政策,为行业提供了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引领品质生活的广阔市场空间。此外,跨境电商等新模式的深化亦增强了国际消费者黏性,助力轻工业巩固出口优势。
“最严峻挑战则来自内外供需矛盾与成本压力的叠加。”安兴业指出,国内存在“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而国际上人工、原材料成本上升与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崛起,导致部分产能外迁、行业效益承压。同时,轻工业整体创新能力仍偏弱,部分关键技术、基础材料及零部件依赖进口,品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亟需通过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品牌培育破解瓶颈。
王海兵则认为,从内部角度看,轻工业实现稳增长面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供应链“内卷化”竞争较为严重、价值链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世界一流品牌建设效果有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等瓶颈。
从外部角度看,轻工业实现稳增长面临“脱钩断链”造成的技术、资本、知识等支持力度减弱,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造成的需求放缓、订单减少、产能闲置,以及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广泛冲击等挑战。
在王海兵看来,《方案》从问题导向出发,在着力优化供给、助力扩大消费、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生态、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五个方面部署了包括加快产品创新、加力品牌培育、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优化贸易结构、发展外贸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强化稳企助企、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化发展等在内的重要举措,精准回应了这些挑战。
构建新质竞争力 多路径驱动稳增长
《方案》提出,快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拓展人工智能在轻工领域应用。
对此,代晓霞认为,目前部分轻工产业集群发展的效率和水平还不高,广泛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实践,加快轻工优势产区数字化转型尤为重要,特别是推动大模型技术在主导产业链研发、中试、生产、管理等环节深度应用,建设高水平轻工智慧园区,是我国轻工产业集群向高端化跃迁的重要举措。
安兴业则建议,推动产业链“链式”智能化升级:以龙头企业为“链主”,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打造从“数字化车间”到“智慧供应链”的协同生态,实现产业链整体的提质增效。
《方案》提出,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围绕健康、养老、育幼、家居、文旅等消费热点打造新增长引擎育工业垂类大模型产品,形成一批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和标杆应用案例。
在安兴业看来,老年用品(即银发经济)领域最值得看好。因为老年用品市场是国家战略驱动下的结构性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银发经济已成为不可逆的长期趋势,其需求具有高度的刚性和持续性。在政策层面,从国家首个支持银发经济的专门文件到《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均将其列为重点发展领域,目标到2035年有望达30万亿元,增长潜力巨大。
《方案》还提出,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智能家电、泛家居等重点产业集群向世界级集群迈进。
对此,代晓霞认为,对于传统轻工企业而言,核心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和资源优势,选择最适合的突破口。从解决具体痛点的数字化改造入手,面向中小企业研发推广一批“小快轻准”的解决方案。支持家电、家具、皮革、造纸、日用化学品等行业数字化基础好的企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同步提升产品质量和绿色生产水平,并持续投入创新和人才培养,是一条较为稳妥且有效的路径。
王海兵则表示,只有让企业及时、准确、充分识别到市场中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及其所能带来的“逐利”机会,企业才会创造性地配置资源并投入到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模式变革中去;而当企业面临市场失灵、竞争失序、治理失当、环境失范等问题时,政府部门及时介入,通过维护竞争秩序、完善经济治理、规范市场规则等方式,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安兴业建议,要构建产业集群级创新平台:搭建以龙头企业或“链主”企业为牵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创新载体,整合集群内外部的创新资源,促进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形成“知识溢出”效应。
《方案》提出,优化贸易结构。发展外贸新模式。在巩固外贸优势方面,中国轻工业除了成本优势,未来应如何构建新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
在代晓霞看来,我国轻工业要在未来保持和提升国际竞争力,需要跳出传统的成本优势思维,更多地依靠质量、技术、品牌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巩固提升家电、玩具、家具等优势产业国际市场份额,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同时布局新赛道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与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迈向国际产业链领航企业。最后强化文化赋能,提升轻工民族品牌国际竞争力。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介绍,近年来,轻工企业,特别是百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显著。家电、家具、皮革等行业产品出口额占全球40%以上;家电、电池、缝制机械等行业进入世界强国行列,正向引领国进军。
公开资料显示,在国际化布局中,一批标杆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极具代表性:海尔收购美国GE家电业务、美的拿下德国库卡工业机器人、伊利并购新西兰威士兰乳业、上工申贝收购德国百年品牌“百福”工业缝纫机。这些成功实践,正推动中国轻工业从单纯的产品“出海”,迈向生产、技术、标准、管理多维度协同“出海”的新阶段。
“建设世界轻工强国,必须全球坐标定位,面向国内国际,开辟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优化全球布局。”张崇和表示,面向“十五五”,轻工百强企业要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升规则、标准、管理水平;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强国际市场开拓,推进国际技术、文化和生态共建,建成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引领轻工业国际化新质发展,领航轻工强国建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