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供给总量过大,有效需求不足,供需失衡是影响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矛盾。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简称《工作方案》)明确,2025—2026年,我国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工作方案》时表示,《工作方案》总体目标是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量的增长方面,提出了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发挥好支柱产业的压舱石作用,守住稳增长的底线,同时又要促进行业经济效益的回升,避免持续下行的局面。在质的有效提升方面,引导行业和企业破除粗放的产能扩张、规模扩张的惯性思维,更加注重促进市场供需平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工作方案》消息发出来后,据《今日钢铁》不完全统计,就有12家钢厂上调建材出厂价格,幅度10-60元/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国钢铁行业今明两年的工作目标,从五个方面布局十项工作举措,重点突出、要求明确、措施具体,将进一步稳定行业发展预期,对钢铁行业实现“十四五”平稳收官、“十五五”稳健起步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稳定行业发展预期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对稳定工业增长,支撑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2025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的表现相对较好,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前期“两重、两新”政策的推动以及新能源转型投资的带动下,钢铁行业头部企业原有品种优势的“红利”依然存在,但随着大批钢铁企业品种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原有“红利”窗口期正在快速收窄。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持续下行,稳增长压力较大。一是钢材消费达峰,需求持续下降。房地产用钢需求短期难以回升,传统建筑用材需求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对需求贡献潜力降低,汽车、造船等制造业需求虽有所增长,但难以弥补传统建材减量。同时,贸易摩擦多发频发,钢材直接出口不确定性增加,供给能力仍然处于高位,企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二是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处于微利状态,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2024年,我国钢铁行业利润662.9亿元,同比减少42.6%,行业亏损面较大。2025年1-7月,我国钢铁行业虽然实现利润830.3亿元,但行业稳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
三是环保和“双碳”约束进一步趋紧,绿色低碳转型更趋紧迫。2025年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第一年,年底前全国80%以上钢铁产能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钢铁企业持续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以及后期运维均需要增加投入,带来较大资金需求。
实际上,《工作方案》以“稳增长、防内卷”为核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强化供需两端协同,部署调控供给总量、优化供给质量、拓展消费需求、促进改造升级等具体举措,扎实推动实现市场供需动态平衡,有效稳定行业发展预期。张龙强表示,《工作方案》总体是2023年版《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简称“2023版”)的延续,将成为近两年推动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和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南。
“2023版实施期限为2023—2024年,提出了行业稳增长分年度目标。从结果看,投资强度、研发投入、工业增加值增速等方面均已如期达成;受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国内困难挑战叠加等因素影响,在供需保持动态平衡、经济效益显著提升等方面,行业发展弱于预期,这也成为《工作方案》关注和下一步发力的重点。”张龙强说。
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钢铁工业作为传统产业,具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化运行特点,供大于求是成熟产业的特征之一。张龙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供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供给能力充裕与需求减弱成为主要矛盾,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工作方案》围绕增加值、经济效益、供需关系、产业结构等提出了目标,指明行业企业努力方向。一是增加值延续2023版增长4%的目标水平,体现了国家推动钢铁行业平稳运行的预期和决心;二是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这两项目标对企业而言“体感”最为明显,也是时下重点、难点,定性的目标导向也更加严谨、务实;三是产业结构以及供给能力、绿色化、数字化方面的目标,体现了政策对当前和长远的统筹考虑。
事实上,我国钢铁行业供给能力充裕且仍呈增长态势。一方面,近年来钢铁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实施产能产量调控、推进兼并重组等措施,推动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进程,提升了行业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另一方面,钢铁产能仍在增长,在产粗钢产能已恢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水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粗钢产能从2018年10.27亿吨增长到2023年11.08亿吨,考虑到技术进步等因素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以近几年全国粗钢最高月产量估算产能,叠加未来两年减量置换项目投产,钢铁实际供给能力可能会更高。
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昕表示,《工作方案》中明确2025-2026年,我国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可以解读为我国所有的钢铁企业年度增加值要达到增长4%以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钢铁行业整体达标任务完成,钢铁行业增加值的提升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这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面临着“总体产量压减、品种质升提级、品种结构性过剩、市场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压缩”过程的多次反复。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钢铁行业要达到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的“路程”还将任重道远。
中国工业报记者注意到,《工作方案》聚焦控总量、优供给、拓需求,平衡供需关系,促进钢铁行业平稳运行。首先抓细产能产量调控。一是严禁新增产能,二是优化存量产能,三是实施产量压减控总量。其次抓实全产业链产品供需关系。一是高端产品供给,二是大宗产品质量,三是上游原燃料稳定供给和下游消费需求拓展。最后抓严产品出口管理,对于钢铁产品出口的有效管理,本质上是厘清国内外钢铁市场的供需关系。张龙强分析,低技术含量钢铁产品的大量出口,虽短期缓解了国内供需矛盾,同时易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升级、扰乱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节奏等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宏观预期总体强劲,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有望进一步提振市场情绪,为钢价走势提供坚实支撑,同时随着国庆中秋“双节”临近,市场对下游企业节前备货仍存一定的预期。中钢网资讯研究院认为,我国钢铁行业近几年来呈现强供给、弱需求、低价格、高成本态势,企业经营承压,行业盈利低迷,《工作方案》的出台将会加速行业出清,龙头企业在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中占优,中小企业面临生存考验,长期则有利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实现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在应对强供给、弱需求的挑战,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反内卷”要求,对行业减量发展阶段破解“内卷”难题、推动竞争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敖爱国认为,我国钢铁行业应通过差异化竞争破解产能过剩难题,构建“产能控量+市场统筹”双轮驱动机制,推进资源整合与物流协同,形成多维度销售协作体系,从根本上化解“内卷式”竞争,实现行业整体健康发展。
《工作方案》确立的“设备更新”与“低碳转型”成为未来竞争的两大核心议题,钢铁企业必须加速淘汰落后设备,尤其是老旧高炉、转炉等限制性生产装备。张龙强表示,贯彻落实《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创新动能。一方面,推广先进电炉、特种冶炼等高端装备,加快限制类装备升级及一代炉龄服役到期老旧设备更新。另一方面,加快以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促转型,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
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控总量、优供给、扩需求、促转型将成为近两年钢铁行业发展主基调。张龙强认为,我国钢铁行业企业要加快推进《工作方案》中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要高度重视并做好以下四大系统性工作。一是积极创建引领型规范企业。《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版)》从“六化”角度为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规范企业分级结果将作为粗钢产量调控分解的重要参考,也将与财税、金融等支持政策协同,钢铁企业应主动对标对表,查漏补缺,加快推进引领型规范企业建设。
二是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关系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对标准化工作作出多项具体部署。钢铁企业应以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抓手,提高产品品质、丰富产品种类、优化产品结构,引领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
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和智能工厂诊断评估、规划与实施,大幅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稳质量、更优性能的产品和极致可控的成本。搭建自主可控的标识解析系统,建立产品数字护照体系,协同实现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
四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改造。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积极推进极致能效工作,推动减污节能降碳协同增效。在碳市场方面,对于钢铁行业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扎实推进在碳计量、碳标准、碳体系、碳平台、碳标识以及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等方面工作,夯实企业“碳基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