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闻育旻
9月17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周天勇在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发言时指出,我国工业化道路正处在转型期。他指出,市场化推动了25年的内源式工业化,而21世纪以来工业化外源推动兴盛、内源发展势弱。而推进新型工业化,应实现从外源式扩张向内源式发展的重要转变。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周天勇
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由中国工业报社举办的。研讨会主题为“锚定向新·智造未来”。周天勇应邀在会上作为题为《新型工业化:从外源式扩张向内源式发展转变》的主题发言。
周天勇首先介绍了内源式工业化道路的概念。他认为内源式工业化道路应具备:首先,在一个区域整个工业化过程中,本地农民、中小企业和商户为竞争主体,而不主要是外来的竞争经济主体,更不是外来的非竞争性经济主体;其次,本地农民、中小企业及商户,一是需要土地、建筑物和其他财产产权保护,二是要有本地土地的使用发展权;再次,本地村庄的个体商户多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销售,企业规模扩大后则由家族成员联合经营,其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深深烙印着本土家族和村庄的文化习俗;第四,市场经济给广大的农村农民、本地企业,生产和销售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他在分析内外源式工业化特点时指出,一是内源式工业化往往形成“特大企业—大企业—中等企业—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产业分工协作链和产业集群;外源式工业化往往形成孤单的国有或其他外部企业;二是内源企业是竞争性的民营企业,制造业大部分是制成品,特别是以消费品为主;而外源企业大部分是非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大部分产品是上游能源和原料,大多在矿产和重工业领域;三是在对外经济贸易上,进口的大部分企业为外源的国有企业,出口的大部分企业为内源的民营企业;四是在以外源式工业化为主、甚至纯外源式工业化的省区,其产业协作成本高,除了增加GDP和交纳税收,不同程度地与当地企业、劳动者就业、居民收入没有关系。
“市场化推动了二十五年的内源工业化进程。”周天勇谈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各地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格局。农民以宅基地及其他土地为基础,创办了大量中小微个体乡村城郊企业;从全国范围看,据原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统计数据,1978-2002年,乡镇企业数量、就业劳动力、创造增加值、工资总额、农民兼业就业收入消费额,从52万家、2827万人、208亿元、87亿元、75亿元,增长至2185万家、3801万人、32386亿元(占当年GDP的26%)、8528亿元、6111亿元。
周天勇也谈到,进入21世纪后,政府对全国乡镇企业从几个方面开始了整治:空气、水和固体垃圾污染,生产和食品安全,乱占乱建、产品质量、促大放小和压缩产能等五个方面的整治;整治的动机,除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外,一是城市和工业发展与农村、集镇、城镇和城郊内源发展争地;二是农村城郊土地,地方政府征用出让可以获得土地出让金财政利益,因此,资源农业规划建设等部门,对农民用地管制越来越严格,防止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源流失;
总体上,城乡土地使用和农村住宅建设方面,计划行政管理越来越细致和严苛,农民基本上失去了以地为本的发展权。
周天勇最后指出,我国工业化道路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他建议,如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所释放的政策信号,应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他还建议指出,应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不再扩大扩张少占农村城郊土地,控制外源式发展;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改革,放开集体经营性土地直接入市;鼓励农村农民创业、兼业和就业,并给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大力度改革土地的计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土地由竞争性市场公平交易配置,给乡村和城郊居民以农村的土地发展权,盘活闲置浪费低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内源式工业化,发展更多的制造业大中小微企业;发展实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居民对一般、家居、耐用、汽车和高品质住宅居住等消费能力;发展民营企业,防止过度服务业化,做强制造业。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