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余康: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

©原创 作者: 郭宇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9 15:2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今年是“两山”理论提出20周年。如何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如何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这正是中国面向“十五五”想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

9月17日,在“锚定向‘新’・‘智’造未来——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余康分享了他的见解。

余康在青海工作三年,亲历了当地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还曾在东南卫视向全国、全世界推广青海的新能源成就。他表示,“双碳”表面是环境问题,实则是能源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余康

从数据来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了约90%的二氧化碳排放。2023年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42.1亿吨,电力行业排放量达52.7亿吨,两者合计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84%以上。

余康说,这一数据表明,工业部门既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集中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都离不开能源和工业支撑。实现“30-60”的“双碳”目标,离不开工业领域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实现2035至2050年的强国目标更需要坚实的能源保障和工业基础。

“我们不能否定工业发展,因此,要跳出‘双碳’看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前提来科学认识'双碳'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余康说。

余康提出,面对“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探索一条新的工业化路径——以更低的能耗和碳排放代价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为主要抓手,统筹工业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协调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破解“碳锁定”效应。要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以高质量的工业绿色发展培育绿色生产力,助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

“在青海,我看到了这种变革的生动实践。当地充分利用高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同时创新推出‘牧光互补’模式——让牧民在光伏园区放羊,既解决了杂草影响发电的问题,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实现了生态保护、能源开发和民生改善的多赢”。

余康说:“青海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当地在发展光伏产业时,充分考虑了高原生态特点和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创新推出了”牧光互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解决了光伏园区的杂草清理问题,避免了冬季火灾隐患”。

“更重要的是,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多重效益,促进了清洁能源开发,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牧民收入,带动了风电和光伏设备制造业发展,还引来了大数据产业,实现“绿电”与“绿算”协同发展,串起了长长的产业链,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绿色产业生态”。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是解决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压力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之策,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绿色生产力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余康认为,培育绿色生产力需系统思维与协同推进,重点在加大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保护等技术研发;善于“改旧”“育新”“挖潜”“集成”,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基地建设与分布式能源发展;优化资金、技术、人才配置,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更新跃升;健全绿色发展政策与市场机制,为绿色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

余康充满信心地说:“青海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系统谋划,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郭宇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