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锚定向“新”·“智”造未来——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8 14:0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编制谋划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五五”规划,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编制的关键之年,《中国工业报》也迎来了创刊45周年的重要时刻。9月17日,由中国工业报社、中工智库举办的“锚定向‘新’·‘智’造未来——问道‘十五五’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徐金宝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家一级教授吴晓求,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校长、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邓中亮,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周天勇,中国能建工程研究院副院长、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李军,中国科学院高级工程师、杭州昌盛飞机设计公司总设计师、《适航与验证》总编辑翟冬青,用友集团副总裁、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郭金铜,中发天信(四川)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鹏,山东浪潮智能生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成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高小榕,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研究项目主任刘典,清华大学MEM教育中心副主任蔡临宁,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助理、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余康,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企业ESG研究中心主任李岩等嘉宾出席本次研讨会,中国工业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全媒体中心主任汪静介绍“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项目推进情况。会议由中国工业报社全媒体中心副主任、中国工业新闻网总编辑闻育旻主持。

微信图片_20250917230929_67_2

图为研讨会现场。

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共同为“十五五”时期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围绕传统制造跃升、新质工业赋能、高端智造破题、绿色生态引领等议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

聚众智良策 权威把脉开方

“十五五”时期,中国制造业如何夯实根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徐金宝在致辞中指出,制造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是“十五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中国制造业即将迎来“十五五”规划新起点、新征程的重要时刻,中国工业报社愿与长期关注、支持和推动中国制造业成长的主管部门领导、权威机构专家、制造业先锋企业一起,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中国制造业下一程的发展积蓄新动能。中国工业报将继续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李毅中作《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主旨发言。“十四五”时期实现了制造强国建设的历史性跨越,他回顾总结了工业制造业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显著成效。“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他强调,要总结经验、剖析问题,落实战略举措,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一是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二是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产业化。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四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五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走深向实做优。六是积极推行绿色低碳,先立后破,稳步安全降碳,实现碳达峰。七是提升优质制造,“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八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适应全球经济新变局。

吴晓求作《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点》主题发言时表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深化改革以服务实体经济。当前破题的关键在于完善法治,保障市场规则透明、公平、连续,以此稳定预期、增强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制造业保持持续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要推动金融创新,尤其通过资本市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融资支持,促进产业升级。此外,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社会保障,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形成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对外应积极适应国际规则,深化开放,拓展外部需求。金融改革不仅是经济任务,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前,导航与通信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领域发展的关键瓶颈。邓中亮围绕《“十五五”时期,如何破解导航通信融合难题?》建言献策,他指出,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通信与导航深度融合,构建天地一体、通导融合的时空服务体系,可大幅提升定位精度与服务可靠性,有效支持无人机管控、智能交通、灾害预警等应用。他强调,需加强技术标准建设、政策法规配套及跨领域人才培养,推动北斗与地面网络互补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导航服务中的竞争力,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下一程发展路径时,周天勇通过《新型工业化:从外源式扩张向内源式发展转变》主题发言作了深刻解读。他表示,新型工业化正从依靠外部投资和大企业的“外源式扩张”,转向以本土力量为主的“内源式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内源式工业化,壮大民营制造业,防止过度服务业化,以增强实体经济、增加居民收入并激活消费潜力。

汇先锋智慧  引领产业变革

在主题演讲环节,李军作《以压缩空气储能助力新型电力系统》主题发言时表示,中国能建数科正以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该技术通过非补燃绝热压缩、多级串并联压缩等六大核心创新,实现电能的高效存储和释放,单机规模达300兆瓦,具有大容量、长寿命、强构网和全绿色等特点,为风光大规模接入和新型储能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翟冬青以《不畏神话持续攻坚,国产动力喷发前行》作主题发言。他阐述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历经数十年艰苦攻坚,已逐步缩小与欧美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代差,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齐头并进。航空发动机不应仅被视为飞机的关键部件,而是一个独立的燃机动力行业,可广泛用于海、陆、空、发电等多种装备。当前,我国正持续突破高推力比关键技术,航空发动机正在从“跟跑、陪跑”迈向“领跑”。

在探讨如何将AI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议题上,郭金铜在《让AI在企业落地,加速打造新“智”生产力》的主题发言中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表示,企业拥抱AI需以智能为核心,实现AI、数据与流程三位一体。AI应用的有效落地,必须建立在规范的数据治理与流程体系基础之上。基于此,企业可遵循“先+AI,再AI+”的路径,充分依托自身丰富的工业场景优势,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进程。

徐鹏在《中国民营轻型航空发动机创新发展之路》主题发言中表示,中发天信九年来坚持自主创新,突破轻型发动机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发动机产品,公司以轻型航空动力为核心,面向军民市场推进航空发动机谱系化发展,同时积极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业生态,致力于为中国航空事业及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刘成明在《AI赋能,绿色智造加速演进》主题报告中,分享了浪潮的实践与答案。他表示,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需依托广泛设备连接和工业软件,尤其借助AI技术实现突破。AI在个性化创新设计、柔性生产效率提升、全流程质量优化及产业链协同中作用显著,助力企业应对不确定性,推动智能制造加速演进。

寻新质力量  推动实战创新

作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权威主流媒体,中国工业报始终不渝地做工业强国建设的记录者、传播者、参与者、推动者。

会上,汪静作《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项目推进情况介绍》主题发言时表示,中国工业报社从2024年3月起,正式发起“2024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活动。去年历时近9个月,调研地方、园区、企业、机构达近百家。2024年,在第十七届中国工业论坛上,中国工业报社首度重磅发布了《2024新质生产力趋势与实践研报》、2024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

今年1月8日,中国工业报社启动“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活动,以“科技引领、向智而生”为主题,已走访重庆、成都、安徽、广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北等十数个全国重要经济省份的上百个园区及企业,涵盖装备、航空、船舶、汽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传统产业、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等多个领域。

相比去年,“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活动再度升级:一是深化全域调研,扩大对工信领域领跑者的追踪和观察;二是构建研究中枢,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及领军企业共建“新质生产力研究中心”,打造领跑者案例库;三是强调成果转化,中国工业报社将在第十八届中国工业论坛发布《2025新质生产力趋势与实践研报》及领跑者案例,持续输出产业变革的“中国方案”。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工业报社阶段性地精选了调研采写的40个典型案例用于现场专家评议。

据介绍,今年1月8日,中国工业报社旗下中国工业新闻网正式上线了“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行”专题报名页,期间收到来自各地方、园区、企业踊跃报名;经过初步核查筛选后,通过深入一线的调研走访,报社将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数智化、供应链、国际化、ESG、组织创新及产品创新性等11个维度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其中,调研走访和案例呈现占总评价权重的50%,专家评审占总评价权重的30%,线上公众投票结果占总评价权重的20%,最终将形成《2025新质生产力趋势与实践研报》及2025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在2025年底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工业论坛上对外公布。

会上,【“十五五”时期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破题与深化暨2025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评议】环节围绕“智改数转网联、产学研用贯通、绿色生产力实践”三大主题进行评议和讨论。通过权威专家研讨和一系列案例评议,为“十五五”时期布局新制造、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真知灼见。

微信图片_20250918132700_192_63

微信图片_20250918132700_193_63

图注:与会专家进行案例评议。

首场主题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智改数转网联:为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主题,对华为、海康威视、上汽大众、海尔卡奥斯等22家企业案例进行了评议,深入探讨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如何重塑工业未来。

高小榕认为,脑机接口历经百年发展,未来将聚焦三大方向:精准获取大脑状态、推动“逆图灵测试”确保机器识别人类意图,以及实现从单向接口到双向交互的跨越。目前无创接口传输速率约每秒6比特,尚处于可穿戴向舒适穿戴演进阶段,未来将向更轻便、高效的隐形化方向发展,服务医疗、教育等多领域智能化需求。

联合国工发组织报告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制造业全球占比预计将升至45%,“AI与产业融合是核心驱动力。”刘典表示,我国更注重AI在第二产业的应用,依托工业场景和数据优势,推动智能化转型和智能原生平台建设,实现从系统集成到生态重构,助力工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场主题讨论,专家围绕“产学研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纵贯想象”主题对立白、河北石工泵厂、传化集团等8家企业案例进行评议,共同探讨了如何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环节。

“《学位法》中强调了‘实践成果’,正是体现了产学研用的‘用’。”蔡临宁表示,人工智能基础工具的出现,使得企业产业面临挑战。大企业选择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主动思考主动使用,如中煤能源集团的“内脑外脑”共同解决智能采购供应链挑战;而中小企业面临决策难题,AI投入困难,高校需要主动利用与大企业合作形成的产业AI能力,消除中小企业可能出现的AI鸿沟,如用视觉检测模型解决质量问题,用APS帮助中小模具企业解决调度问题。AI可以使得先使用者获取进入新产业的可能性,如医工交叉。

最后一场主题讨论,专家们围绕“‘碳访’中国:绿色生产力的实践与探索”主题对鸿图科技、中首特钢、飞美家具、安吉尔等10家企业案例进行评议,共同探讨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路径。

余康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本质是能源与发展问题,需以更低排放推动高质量工业化。绿色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相互促进,以高科技、高效能和绿色要素融合为特征,应该通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产业载体构建、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与更新跃升、绿色发展机制保障,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升级。

李岩认为,绿色生产力转型需政策驱动,企业面临环境成本上升,须通过精细管理、绿色金融及ESG实践将外部成本内化,以保持竞争力。关键在于以产品为核心,提升供应链透明与韧性,在合规中寻求经济与环保平衡,逐步实现与国家战略同步的可持续改进。

本次案例评议活动汇聚了来自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众多优秀企业,通过分享创新实践与转型经验,全面展现了我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探索与成就,为“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和方向指引。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