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好新时代工业故事 | 我和中国工业报的故事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5 17:44
分享到:

■ 余娜

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企业成长携手共进,与可爱、可敬的采访对象一同进步,是支撑我12年记者生涯的最坚实力量。

自2019年3月加入中国工业报社后,这一全新平台,就像一张“弓”,助力我迈向一个全新起点。在诸多报社领导的帮助和指导下,七年来,我持续提升采写能力与水平,通过手中的笔,写下一篇篇打动人心的故事与报道,一次次感受到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

伴随“双碳”目标的提出,一场以减碳为目标的工业转型变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展开来。作为全国最大的焦炭产地和主要能源大省,今年,我将目光聚焦在了山西。

1月,绿行太行、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山西派可思绿色文化中心共同发布了一份名为《晋煤冀钢,标本共治:对“双碳”目标指引下河北钢铁与山西焦炭协同降碳必要性的初步调研》的报告,直指山西煤炭(晋煤)和河北钢铁(冀钢)产能过剩、转型缓慢等难题。

我在获取报告内容及其他一手资料后,火速撰写《低碳转型下的晋煤冀钢:焦化产能过剩棘手》一文。文章发布后,随即引发各界关注。

2月10日,绿行太行团队负责人李飞给我发来信息,反馈“稿件已经引起山西省委的高度重视,目前正在积极准备转型应对方案。”

6月底,一场名为“山西—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降碳研讨会”的活动在山西太原召开,通过线上参会的形式,我获取了会议的一手讯息。随后,通过实地走访、深入调研,撰写了稿件《“高碳”困境下的绿色突围:山西—长三角协同减碳加速》。

8月1日,相关主管部门通报,《“高碳”困境下的绿色突围:山西—长三角协同减碳加速》作为优秀报道被表扬。我将好消息第一时间反馈至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国际交流中心主任李莹,这位常年从事山西煤炭、钢铁的从业者,开心不已。

四天后,由李莹所在的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联合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共同在太原召开“资源型地区‘焕新’研讨会”,探讨山西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借研讨会之机,我再次奔赴太原,撰稿《山西钢铁转型资金缺口超千亿废钢铁循环利用亟待提速》一文,将关注焦点直指山西废钢铁循环利用、山西转型金融如何推动产业升级等问题。

追踪线索、抽丝剥茧,围绕山西煤炭、钢铁、“双碳”、转型金融等行业,今年我已三次奔赴山西……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笔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通过跋涉的脚步和真诚的对话,我持续挖掘出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篇又一篇鲜活的企业案例,让读者能真切触摸到一份报纸的温度,感受到能源工业的发展变迁。

一些稿件,有时成为一份纪念。

2024年3月,我前往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区,再次拜访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这位八旬老人,声音洪亮、逻辑清晰,向我生动总结与回顾了我国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发展模式、主要成绩与问题。在《专访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我国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装备自主化之路》一文发布后,这位参加过“两弹一星工程”、国家五大跨世纪重点工程建设的资深装备专家,激动不已。他坦言,这篇稿件是对他此生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领域成绩的生动展现,成为最好的“纪念”。

一些稿件,有时成为一条纽带。

2022年10月,纷至沓来的产品订单,让沈鼓掌舵人戴继双马不停蹄。在接受我的独家采访后,《进击的沈鼓:工业长子迸发新活力》一文被写作完成,展现了这家“大国重器”企业如何实现从失血到造血,从跟跑到超越,达成全方位转型,迸发出全新活力的转变。这篇文章就像一条纽带,连接了沈鼓70年的光辉历史、发展变迁。

一些稿件,有时成为一份监督。

2024年,光伏产业链价格暴跌不止,各环节陷入亏本经营窘状,低价竞争愈演愈烈的趋势持续蔓延,光伏行业超级“内卷”话题,成为当年各大光伏企业领导发言的高频词汇。我采写的《SNEC观察丨穿越光伏产业冰河期直面最强“内卷”》一文,客观展现了这场光伏“内战”的原因、窘状。稿件发布后,来自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等企业的相关人员,持续向我反馈:稿件一针见血,精准揭露问题根源。而我深知,发声是有责任的权威主流媒体必须拥有的态度,监督的视角会让报道更具思想和深度。

在新闻工作者的世界里,“坚持”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力量。45年来,几代中国工业报人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历经铅与火的淬炼、纸与笔的磨砺、屏与网的冲击,怀揣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勇立潮头,执着坚守。今后,我也将继续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工业、采写新闻,为“制造强国”留下宝贵“底片”,为报社持续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