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德炳
今年7月,中宣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江西,作为权威的工业和信息化中央媒体,中国工业报社在本次调研中科学部署,抽调精干力量,采写刊发了7个整版15篇报道,网稿25篇,微博30篇,视频28个,直播5场,其中有《一起打开中国式现代化的江西篇章》《多彩江西:千年赣鄱大地的活化与振兴》《江西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六维创新探索》《木林森:用“中国光”照亮全世界》等多篇佳作,实现了报道体裁创新、全样态、全平台传播,出色地完成了本次调研报道工作。江西省委宣传部专门发来感谢信,向中国工业报表示感谢。
一家江西企业负责人非常感念地说,中国工业报用认真、严谨、用功的态度,完成了对企业的专题报道,给企业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份精神十分难得。
而在我看来,能够有幸去做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记录者、参与者、推动者,真的是我们的荣幸,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
在我从江西回到北京一个月之后,江西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跟我表示,他们企业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有很多的心声、心酸,他希望和更多人分享这一个个故事。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从事新闻工作这么多年,时隔数月之后,这些曾经报道的对象还能记得我们当初深入一线,深入厂房车间,仔细观察企业的生产情况,听取企业各个层面员工想法的采访过程。我们认真记录中国工业发展现状的态度,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在广袤的中国工业战线,存在着大大小小、或隐或现、或多或少的各种各样的矿藏,就像我们工业本身的采矿业一样,有富矿、有大矿,有各种各样的金属、有煤炭、石油。工业战线也是新闻的富矿,各种层面的新闻矿产等着我们去挖掘。
每一次,不管是在北京统筹撰写稿件,还是到地方调研,我常常感到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太少,而值得我们报道、需要我们报道的东西又太多太多。我恨不能去抓更多新鲜的新闻“活鱼”,打开一个个工业新闻宝库。
这一年来,有很多次这样的宝贵机会,去记录地方产业的发展,记录地方新型工业化的布局,记录地方绿色发展的脉动,记录地方“智改数转”的阵痛和成绩。面对这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用心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用热忱、饱满的精神,去写一篇篇报道。
时间过得真快,但真的值得。
希望我们真正用心对待《中国工业报》的事业,也希望《中国工业报》的事业更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