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鑫
“左宗鑫,入职7周年快乐。”2025年8月1日,当我像往常一样在钉钉界面按下打卡键,伴随着这句问候语,回忆如潮水般涌来。
2018年8月1日,我有幸加入中国工业报社这个大家庭。那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结束了长达十八年的学生生涯,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新闻工作者。七年的时光里,我参与过大大小小许多采访报道,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每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报道历程。
2018年8月,我第一次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的采访。那时我刚入职不到半个月,面对如此大型的展会报道,内心既兴奋又忐忑,——报道什么?怎么报道?问什么问题?……无数问号在脑海中盘旋。时任副总编余早早给我简单介绍了背景并布置了采访工作:这次大会由论坛、博览会和大赛组成,我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博览会。于是,我带着懵懂与不安来到了大会现场。
开幕当天,主持人宣布“请领导移步博览会巡馆”时,我像泥鳅一般混入央视等媒体老师的人流中,“溜”进了博览会的现场。由于当日有领导出席,许多记者被拦在门外,而我虽然进去了,却被限制拍照和录音。我迅速拿出笔记本记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巡馆的路线和点位,一定是整个场馆的精华所在,我一定要记录好。
第二天早上8点,大会场馆刚开放,我便进入展馆。意外的是,我又遇到了前一天为领导讲解的发言人,正拿着话筒给两位老领导详细介绍各个展品的亮点。这次,我一手拿着录音笔,对准移动的音箱录下每个展品的亮点;一手举着微单进行拍摄,记录精彩瞬间。
晚上交稿件和照片时,余早早副总编惊讶地问:“李部长和王部长也去展会了?”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我在展馆跟着听讲解的两位老领导,一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另一位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
我不好意思地笑道:“我只是看到发言人在给领导讲解产品,就跟着听了,没想到遇到的是老部长。”
2018年年底,我的岗位发生了转变,从奔跑在一线的记者转向更多在幕后支撑的新媒体编辑。身份的转换让我不再只专注采访报道本身,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2019年,当我再次负责世界机器人大会报道时,早早便开始了整体划。当时我主要负责中国工业报官方微博编辑工作,我积极与主办方沟通,一方面随时跟进了解大会进展,另一方面借鉴往年经验,利用现场纪念邮票发起微博抽奖活动。同时,随着微博小视频成为主要宣传方式,我也全力投入视频的拍摄与制作。
经过精心策划,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微博宣传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倒计时100天到活动结束,我们共发布53条微博,总阅读量超过110万,转发270,评论256,点赞936,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这也是报社首次登上微博热搜。其中,短视频观看阅读量达71.3万,转发118,评论27,点赞121;单条视频最高阅读量为42.2万,三场视频直播点击量66.7万,抽奖微博话题阅读量7.2万。虽然过程辛苦,但成果令人自豪。
2025年,我第七次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报道,也恰是我加入报社的第七年。七年时光,让我从最初懵懂、忐忑的新人,逐渐成长为能以观察者视角深入发现新闻事实的记者。这不仅是对单一活动认知的转变,更是作为一名中国工业报人,对工信领域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
七年里,我时常会在自己的总结中写道:“我会虚心向身边的编辑、记者老师们学习,汲取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取长补短,不断积累行业知识,提升业务能力,完善专业素养。”正是每一位老师的无私教导,让我从刚出茅庐的学生,逐渐有了敢于面对每一次挑战的勇气。他们对报道的“较真儿”和字斟句酌,常让我豁然开朗。而报社领导对我工作与生活的关心,更让我感受到中国工业报社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