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凡君
自2011年6月加入中国工业报,我一直秉持新闻工作者“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行走在曾经的“世界工厂”,见证新时代中国工业的崛起。我了解了“为工业中国而斗争”的鞍山钢铁和三线建设的“伟大开端”,目睹了“精密制造”和“大国重器”带来的震撼,感受了C919国产大飞机商业运营和“新三样”出口的蓬勃气象,亲历了“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疾驰的壮举,也体验到机器人蹒跚学步和AI赋能千行百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从一名“旁观者”“记录者”,逐渐转变为“亲历者”和“奋斗者”。
中国工业“全、多、大、强”的独特优势以及科技“硬实力”深深吸引、感染并激励着我,让我邂逅了硬“核”工业的“诗和远方”。我仿佛置身于一部中国工业崛起的“立体教科书”中,每一次现场采访,都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工业对话”,让我一步步走近“工业强国”的梦想。随着中国工业报办公地址几经变迁——从展览路葡萄园到中国铝业大厦,从西山汇冠辉大厦到石景山翔鹰大厦,我始终视她为我职业生涯中的“红颜知己”,锲而不舍地追随。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转眼间,我已在中国工业报工作了十五年。许多经历如昨,回想起来依旧扣人心弦。
入职时我已过不惑之年,时任记者部主任的余早早与我商量,报社不给我硬性安排采访任务,但必要时需协助其他记者完成行业报道,达成基本任务量即可。我感觉自己成为了一只翱翔的鹰,开始自由捕捉中国工业的“新风采”。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之际,我撰写了《光华大国风范辉煌风雨十年》,仿佛让同事们第一次注意到了我的存在。
每天清晨七点,我准时推开报社大门,走过宁静的小院,步入悠长的走廊,踏上二楼开始一天的工作。窗外鸟儿啁啾,室内键盘嗒嗒,电脑页面的文字流畅得宛若微风习习。
还记得有一天,时任社长陈卫交代记者撰写一篇有关中国工业设计大奖赛综述的稿件,余早早将任务交给了我。从资料中获悉决赛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我的思绪不禁飞向鼓浪屿、日光岩、北辰山与金光湖。
根据当时的大赛筹备情况,我推测陈卫社长在得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中国工业设计大奖赛交由报社承办时,应是“倍感振奋”的。然而稿件提交后,陈社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们隔桌相视,一时静默。几分钟后,他开口问:“你怎么知道我‘倍感振奋’?”我顿时语塞,脸红低头,恨不得把头扎到办公桌底下。
正当我不知所措时,陈社长简要介绍了大赛基本情况,说道:“我是‘倍感压力’啊”。我抬起头偷瞄了他一眼,隐约看到了他嘴角挂着微微的笑。他又对我说:“你的文笔很好!”原来,陈社长并没有责怪我,内心的雀跃和大赛的筹备进程相伴,我更积极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厦门那个浪漫而沉醉的颁奖之夜,我深知,中国工业报迎来了高光时刻。
自此,我常随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新闻处出差,在部长或副部长身后,一字一句记录着,一步一趋跟随着,发现中国工业发展的脉络里,竟有如此多的“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这一切都给了我无穷的信心和力量。
穿越时光的快门,是对“工业强国”梦想的深情凝望。中国工业正全要素发力,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工业产业链“上下游”已经成为“左右邻”。可以说,中国工业腾飞之路,见证着历史记忆、时代浪潮,也记录着中国工厂之变、工业之变。如今,我们追“智”逐“绿”,已然站上世界舞台的中央。
作为中国工业报的记者,我始终努力超脱于人事之外,关注于观察和书写中国工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转身。从入职至未来年满退休,这黄金二十年,我有幸乘坐着中国工业这艘“巨轮”,瞭望着“未来工厂”“黑灯工厂”“灯塔工厂”的壮阔图景。未来,我仍愿继续于钢筋铁骨中描绘指尖上的温柔,讲述好新时代中国工业与企业的故事,让世界真正读懂、认同中国工业。这一切,是我在中国工业报始终如一的努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