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篇载入史册的《读者调查报告》 | 我和中国工业报的故事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5 17:39
分享到:

缪驰

前段时间,我在报社退休职工群里看到一则消息:“45载风雨同行!我们想听‘您与中国工业报的故事’”。原来,今年是《中国工业报》创刊45周年,这是报社向退休职工发出的征文邀约。

由此,思绪万千,我仿佛又回到了40多年前。那时,我们还都年轻,凭着一腔热情,尽心竭力地办好《机械周报》,为宣传机械工业而努力。往事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依次闪过,一件平淡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往事,让我再次记起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

报社成立之初,是个只有七八个人的《机械周报》小编辑部。1981年7月,我从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办公厅调到报社工作。最开始的《机械周报》挤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办公大楼五楼生产调度局的一间大办公室里,后来搬至王府井大街原《人民日报》社旁的一座办公楼里,后又搬至月坛南街26号院大楼里,最后又迁至百万庄葡萄园1号的小楼里。

报社地址几经搬迁,报纸名字也因国家机关不断合并、分离的变革而几经更改:从《机械周报》《中国机械报》《中国机电报》《机电日报》到《中国工业报》,虽然报纸多次更名,报道领域不断扩大,但是为读者服务的办报宗旨始终不变。在过去那个还是计划经济的年代,我们就已经开始为报社逐渐注入市场经济的元素。

我调入报社后,先在通联部工作,主要是做好管理记者站、组建通讯员队伍;培训通讯员提高新闻报道业务水平;编辑《通讯员之友》(培训通讯员的业务刊物,双月刊,印数达4000册)以及读者评报调查等工作。我们通讯员的队伍最高峰时达到五、六千人,遍布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机械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各地新闻报道、通联交流活动非常活跃,对于扩大报纸的影响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报纸报道内容也很多样化,既有国家经济类新闻,又有行业发展规划的发布,还有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问题报道,更有反映企业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副刊。当时,报纸都发行到班组,不管是《机械周报》还是《机电日报》在机械系统里可谓是如雷贯耳,大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感觉。

1988年6月,为了配合编辑部办好报纸,我搞了一次读者评报调查活动,在当时江苏省的常州牵引电机厂、无锡油泵油嘴厂、无锡柴油机厂以及无锡市机械局等单位共召开了6次座谈会。调查内容涉及经济改革、行业发展、企业科学管理、产品创新以及企业如何开展党群工作等方方面面。

我记得时任江苏省机械厅的副厅长和无锡市机械局的党委书记,以及相关企业的厂长、书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长、主任,共青团、工会等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及班组长还有普通工人涉及十多个类别的读者群、近百人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我从多方面听取了来自基层读者对报纸的评价和建议。回京后,我归纳整理了各个座谈会的发言内容后,写出了一份近5000多字的《〈中国机械报〉读者评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读者调查报告》),并将《读者调查报告》交给时任总编辑朱石川审阅。朱总编审阅后在《读者调查报告》上批示:“此《读者调查报告》写的不错,调查内容很全面,送编辑部传阅、参考。建议发《通讯员之友》,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

1989年3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邮件,打开一看是一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中国新闻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中国新闻年鉴ˊ88》(以下简称《年鉴》),这是一本记载全国新闻界1988年重要信息的密集型工具书。我大致翻看了一下《年鉴》,其中的内容有:中国新闻发展事业概况、新闻学专论、新闻论文选登、新闻改革典型经验、读者、听众、观众调查、中国重大新闻和重要评论等栏目文章,内容比较宏观、权威和丰富。

不知何人寄给我的。我向资料室的同志打听,他们表示没有订购过此书。于是,我就将《年鉴》搁置一边,不去管它了。

大约过了一个月,一天,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宣传部的一位副部长给我打电话说:“你撰写的《〈中国机械报〉读者调查报告》刊登在1988年版的《中国新闻年鉴》上了,祝贺你啊!”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本《年鉴》确实是寄给我的。于是,我马上拿出《年鉴》翻找,我撰写的《读者调查报告》确实刊登在了这本《年鉴》里。

我又纳闷了:我从来没有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投过稿,也没有向中国新闻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投过稿,这篇《读者调查报告》是怎么会刊登在这本《年鉴》上的呢?为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翻看《年鉴》后面编辑部名单时,看到《年鉴》编辑部的主任是何光先(兼)。

原来是何老师引荐的,我这才想起来在两年多前(1986年4月),我们曾经邀请首都新闻学会秘书长何光先老师来报社给采编人员讲授新闻采编课。课后,我曾向何老师请教过几个有关新闻学的问题,并将我编辑的《通讯员之友》每期都寄给他,向他约稿和征求意见。没想到,何老师在看到《通讯员之友》上我撰写的《读者调查报告》后,认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历史保存价值,就收编进了《年鉴》。

这是老一辈新闻专家对我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报社工作的认可。

今天,我又翻开《年鉴》重温那篇《读者调查报告》,它是一个时代的记录,反映了我们那代报人对当年《中国机械报》开门办报的执着情结。

报社经过45个春秋,今天依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屹立于报林之中,这与我们新老报人薪火相传的辛劳分不开,衷心祝愿《中国工业报》前程似锦,再创辉煌!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