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与中国工业报社的“办证”经历 | 我和中国工业报的故事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9-15 17:38
分享到:

闻育旻

我于2023年底加入中国工业报社。虽然之前是网络新闻领域的一名“老兵”,但对于中国工业报社及其网站而言,仍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兵”。

刚到报社一个月,在一次社长办公会上,报社提出组建一个专门申领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的工作小组,由社领导牵头,并由我具体负责召集和执行。虽然我在网络新闻行业已有十几年经验,但代表单位申领互联网相关许可证却还是第一次——以往这类事务并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该向谁申领?具体流程是什么?需要具备哪些申领条件?我脑中一片空白。幸好社领导给了我一个联系电话,让我直接咨询。

于是,我拨通了这个电话。对方是网信办的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详细且耐心地向我讲解了申报的流程、申领的要件等等,并指导我如何准备。期间还闹了个笑话,由于对专有名词不熟悉,我把“等保证明”误听成了“趸保证明”,以为像银行缴费那样分“趸交”和“分期交”……

社领导告诉我,其实报社申请该许可证已有多年(据说长达10年),此前一直卡在“等保证明”这一环节。因为这类证明需要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费用高达几十万元。所幸当时恰逢网信办政策调整,允许申报单位自行提供等保证明,这才为我们成功申领创造了条件。

我很快按照服务窗口的要求,把报社内部征集统计上来的账号情况、报社自身的各项资质及等保证明发给对方初步审核。满以为接下来会非常顺利,没想到对方却反馈说,平台账号只受理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强国号和微博号,其他账号暂不受理。于是,我又只能重新填写文件,按照对方要求和格式重新整理好再报送。随后对方反馈,报社的各项审核制度需要完备。我便与办公室同事合作,一起把申报所需的十几个制度文件,重新编写并提报。之后,对方又因为各种填报的规范、申报材料不清晰、不明确之处,多次电话、邮件反馈沟通,我电脑中存档的申报文件版本前后多达几十个。

因为申报要求的材料多,注意事项多,且只能口头转述,所以每次电话记录往往会有遗漏,效率不高。记得有一次服务窗口给我打电话,我正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为了不耽误事情,我边开车、边用免提接听电话,还同时进行了电话录音。这次电话录音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于是,之后服务窗口再给我打电话,我就全部电话录音,事后根据电话录音整理修改补充意见,然后再一一细细修正,这样效率大幅提升。

终于,材料初审通过了,进入了网络填报阶段。我们却发现,网信办申报网址的账号密码丢失。因为早些年,报社曾有同事注册过并进行申报,一个单位只能有一个账号,于是我又开始在报社内部广泛查找过往账号。然而,找来找去,账号一直没有下文,在技术部有关人员的提醒下,我尝试请窗口工作人员初始化账号密码,最终重新设置了账号。

经历数个月的反复打磨与沟通,在一次出差途中,我突然接到网信办服务窗口的电话。对方告诉我审批已经通过了,等待通知去统一领证。

2024年6月7日,当国家网信办常务副主任牛一兵将证书颁发给社长时,我的眼眶瞬间湿润。

那天下着大雨,我的裤子和鞋子都湿透了。但从网信办走出来时,我仍然非常兴奋。快速起草了我入职报社以来的第一份喜报——那一天,是我来到中国工业报社的第164天。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