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民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在北京王府井大街277号大院里,正经历着一场新浪潮革命,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实施操作。从此中国印刷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时代,激光照排技术从此成为现代印刷业的主流。而《中国工业报》的前身《中国机械报》,正是这场革命中的探路者和试金石。
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毕昪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传播至世界各地。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使印刷业进入了“铅与火”的时代。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发明了第一代手动式照排机;至1986年西方花了40年时间开始推广第四代激光照排机。而当时,我国印刷技术还停滞在铅字排版、凸版印刷的时代。
我国早在1974年8月便启动了名为“748工程”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当时只有38岁的北大教授王选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在1976年就提出直接研制第四代激光照排机技术的设想。而北京王府井大街277号大院是原《经济日报》旧址,王选团队的一群年轻的技术精英们和经济日报印刷厂的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赶超了西方40年的印刷技术。
在1986年年底,经济日报印刷厂首次尝试运用维纺计算厂生产的华光III型排版计算机,出版了《中国机械报》,完成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实操的落地,《中国机械报》成为这次新浪潮革命中第一个吃螃蟹的媒体,从此拉开中国印刷技术告别铅版印刷的序幕。
1987年底,《中国机械报》领导决定建立报社自己的激光照排印前系统,我作为这次印刷革命的受益者,被派往《经济日报》实习,临行前,总编室主任金孝纯给我讲了报社的这段在印刷革命中的辉煌历史,我听后备受鼓舞。
1988年,《中国机械报》已能在经济日报印刷厂独立完成排版,1989年中国机械报社在北京西城区展览路葡萄1号新址机房正试启用,我也结束了实习,正式回到《中国机械报》本部工作。
如今,已更名为《中国工业报》的我们走过了45年风雨,我也在报社深耕了38个春秋,这期间,报社又先后经历了“告别报纸传真机”和“告别纸与笔”的变革。但令我倍感骄傲的,还是1986年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时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