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明旺
今年是《中国工业报》创刊45周年,也是我在报社度过的第23个春秋。回望这段岁月,是一段有低谷也有高潮、有拘谨也有豪迈的逐梦旅程。
《中国机电日报》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春天,记录下了共和国“八机部”那段豪迈壮阔的开拓与建设历程。而我与《中国工业报》的逐梦之旅,始于2002年的深秋,在报纸更名为《中国工业报》的破晓时分。
犹记得第一天上班时,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当时还没有大门的展览路葡萄园小区。一株倾斜的白杨树,一栋朴素的二层小楼,葡萄园1号楼,就这样静静地欢迎我入列。
之后的十五年,这栋小楼成了我最熟悉的“家”。在上下楼梯间与出版部的机器声中,我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也渐渐融入了这份报纸的呼吸与脉搏。
2002年8月2日,《中国机电日报》完成了一次美丽的蜕变,正式更名为《中国工业报》,扬帆起航。那句常哼在嘴边的“站在春风里……该怎么办”(出自歌曲《大梦》),仿佛也成了我们无声的进行曲。
二十三年来,编辑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专注,其实都是在记录这个国家最坚实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梦。我们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如何一步一脚印地夯实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根基,记录了那些“上天入海”的装备利器是怎样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我们采写制造业的扎根与攀登,我们记录“大国重器”的诞生与闪耀。报纸一张张印出,岁月一页页翻过,工业强国的信念,也一点点融进我们的血液。
在这段逐梦的旅程中,策划、组版、编稿、出版的日常被岁月隐入星空,唯有记录中国工业建设者的画面,在重复着、一遍又一遍地变成报纸上的文字与图片。在这片属于我记忆的星空中,有两件事如恒星般始终闪耀:
第一件事,是2005年发生在装备工业领域的那场攸关生死的“合资变局”。报社全体采编人员投入这场大型系列报道,作为二版编辑,我有幸深度参与全程,这段经历为我的逐梦之旅增添了一笔重彩。那组报道立足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剖析了国际资本的“狼性”本质,敏锐捕捉到中国工业质变的“律动”,也深刻反映了装备工业高速发展中的种种矛盾。
真相往往并不轻松,但仍必须被书写——这就是新闻人逐梦过程中深深的执着。
另一件事,有关编辑部“厨房”“厨师”的话题。时任执行总编辑的李联慧同志在看完我编辑的版面后说:“楠风是一个‘好厨师’。”这句表扬,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发光的种子。从那以后,报纸出版前先做“样版”成了编辑部策划和特别报道的常态。出版前的“样版”制作,也成了我最痴迷的“雕刻工艺”。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打磨,就像在深夜的厨房里守着火候,只为端出一桌好菜。多年后,当我听到“中央厨房”这个概念时,不禁会心一笑——时代的话语在变,但新闻人对内容的敬畏始终如一。
又是一年秋风起。如今的《中国工业报》已迁至京西翔鹰大厦,昔日的编辑部也升级为融媒体中心。时代推着我们不断向前,中国工业也在变革中持续升级。
秋日的朝阳初升,远眺晨雾下波光粼粼的永定河,我仍然会想起葡萄园那栋二层小楼,想起门口那棵斜斜的白杨——它倾斜的方向,始终向着报社门口那面迎风招展的国旗。
那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一段青春的安放之处。二十三年如长河一瞬,而我,仍在这条逐梦的路上继续前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