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文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是我父亲再三交代的,要上交报社珍藏。”那一年,时任报社副社长张波、人事处长肖静和我一起前往我的前任(《中国机电日报》福建记者站站长)王自强家里慰问。
那天是个晴天,当我们抵达福建省机械工业厅宿舍楼的时候,王自强的大女儿接待了我们。寒暄过后,她返回里屋,取出一幅包扎得非常严实、精心装裱好的书法,拆开扎绳,徐徐展开,笔法隽永、遒劲有力的“自强不息”四个大字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当看到落款后,大家心情顿时格外激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给予福建记者站的关爱,给予中国工业报社的厚爱!
“这是传世墨宝、镇报(社)之宝,既是对中国工业报社的勉励和期许,更是对我们工业战线的殷殷期望。”报社领导深情地说。
“自强不息”,是中国工业报社45年来的真切写照。
1980年9月2日,原机械工业部《机械周报》诞生,从办报之日起这份报纸就承担了部委机关报的职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机械周报》先后更名为《中国机械报》《机电日报》《中国机电日报》。为适应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形势,2002年8月2日,《中国机电日报》更名为《中国工业报》出版发行。
“回首45年,中国工业报人与中国工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工业强国建设的记录者、守望者和推动者。”对于这点,我感同身受。
2002年11月,我应聘《中国机电日报》驻福建记者站记者,时任张波副社长、肖静处长前来福建面试。当年12月,我办好了入职报社的相关手续。
2003年初,《中国工业报》正式刊发后,根据报社指示,我前往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办理了中国机电日报福建记者站更名手续,自此,我在中国工业报福建记者站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恪守职责,历任副站长、常务副站长、站长、社长助理至今。
《中国工业报》从第一期起,就依据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国家战略,围绕着中国工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突破、变革与创新、转型与升级,在国家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的领导、指导下,倾力促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政策完善、宣贯,致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制造的变革突围与奋力向新,着力展示中国工业人的坚强品质与高尚品格,努力为中国工业和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写下新时代篇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中国工业报社一直走在转型发展的路上,伴随着中国工业的强盛不断跨越向前。20多年来,我见证了《中国工业报》的变迁,目睹了报社的辉煌与革新,体验了报社与中国工业同频共振的艰辛与喜悦。
还记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首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颁奖活动在厦门举行,部委主要领导对首届活动高度重视,亲自前往颁奖。当时报纸是周五刊,每天都要出报,部领导要求当天活动情况必须第二天就见报。我根据指示,与会务组一起,紧张采编,及时发稿,前后采写了五篇报道(消息和通讯),顺利完成采编任务。那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首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报社受到工信部嘉奖,我个人也得到了表彰。
至今记得报社为国家工业发展“鼓与呼”的担当与情怀。报社站在保护民族工业的高度,从中国工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策划了深度报道《合资变局》。
当时报社了解到,徐工、厦工等许多大型工程机械骨干企业,都被外资盯上,一些外资企业想购买或参股国内这些工程机械企业。如果这些企业一旦变为外资控股,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变得不可预知。
报社迅速组织精兵强将,南下北上,转战东西,深入采访,撰写内参,刊发系列深度报道并出版专著进行呼吁。此系列报道得到国家高度重视,最终阻止了民族装备工业企业被外资兼并。
我有幸深度参与了这个系列报道。
耳熟能详的“大国重器”的提法,也是源于中国工业报社。当时,辽宁记者站站长王玲玲兼任报社《装备制造》杂志总编辑,她在工作中洞悉高端装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她联合中央电视台策划创制《大国重器》纪录片。从文字到视频,历经艰辛,开创了工业新闻纪录片之先河。该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好评如潮。
回想过往,我从三十而立进入报社,走到今天,感慨万千。
20多年来,从王军社长开始,历任社领导都非常关心我们各地驻地人员的成长。
报社是一个团结、和谐、奋进、担当的大集体,许多老同志都很敬业,一生从事新闻事业,一辈子在报社工作。工作中,有时为了一篇稿件或者一个专题,他们积极主动地与驻地人员互动,直至稿件完全编好或把专题做好。
当时记者站的工作是综合性的,不但要完成采编任务,还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要做。采编工作是非常艰辛的。新闻除了真实以外,还注重时效性。写好新闻,是一名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自从进报社工作以来,我总是以写好新闻为首要任务,发表了很多作品,获得了许多新闻奖。当手捧福建新闻奖、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等各种奖项时,我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回望来时路,当我收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证章时,心情格外释然通透,仿佛心灵的阳光,驱散了一路风霜。
在做好服务福建工业新闻工作的同时,我竭力完成报社下达的其他任务。在报社领导和各位同仁的支持下,福建记者站在泉州、龙岩、莆田、厦门、武夷山承办过全国通联工作会,曾多次被评为年度优秀记者站。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转型路上,与时代同行。自强不息,是中国工业报社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舆论导向,确立了“新闻+数据服务+产业服务”的转型方向,已形成以中国工业新闻网及新媒体矩阵为原创内容主战场、以传统纸质媒介为深度精品内容承载体的前行驱动力。
当前,我国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产业升级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4年居全球首位。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里,超220种产量全球第一,像汽车连续15年全球产量最高,纱、布等超100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报》刊发以来,有幸见证了中国工业崛起图强的豪迈征程,奏响了中国工业砥砺前行的主旋律,承载了中国工业历史上强烈的民族情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立足行业、更懂产业的产经财经融媒平台是新时代之需,报社融媒体系统二期及“工经智媒”客户端即将上线。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国工业报》全媒体矩阵已实现全网累计播放量38.7亿次,用户触达数1795万人,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6447万次。这是中国工业报社转型实践的累累硕果。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奋斗当下,不负韶华。展望未来,发奋图强。值此创刊45周年华诞之际,让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自强不息”的殷殷嘱托,矢志不渝,锐意进取,与全体中国工业人一道共同唱响产业报国、制造强国的新时代最强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中国工业报社的应有贡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