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钢铁行业将进入以“产品低碳绿色高质量”和“产量减量”为重要特征阶段

©原创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8-17 11:47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科技创新是钢铁行业穿越发展周期的“定海神针”。8月14日,以“重塑需求格局拓展应用场景”为主题的“2025(第十七届)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在张家港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夏农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供需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今后行业将进入到以“产品的低碳绿色高质量”和“产量的减量”为重要特征的发展阶段。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表示,科技创新支撑了中国钢铁工业由小变大变强。一是工艺流程进步。二是钢铁产品进步。三是冶金建设进步。四是绿色发展进步。五是低碳发展进步。六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速。七是创新体系完善优化。“未来,钢铁行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相互结合系统布局;瞄准前沿,特别是在低碳等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领域,注重共性技术开发。”冯超说。

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引领钢铁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核心,在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激发技术蕴含的巨大潜能,更加需要通过创新来孕育新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认为,钢铁行业从物理冶金到晶体学的发展是从“特殊森林”到“关键树木”研究的转变,特别是从X-射线衍射到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兴起,实现了从“找影子”到“看镜子”的研究方法转变,在此基础上最终达成了如今服役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与微结构演变的一体化研究。“材料学起源于金相学;一段历史:金相学源于显微观察、盛于X-衍射研究;一个理想:服役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和微结构演变一体化研究;一类平台:新材料研发一体化平台。”张泽表示。

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工业门类,科技创新都是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我国钢铁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要想化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新的突破,更要依靠科技创新。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钢铁企业集聚,加快突破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来增强钢铁产业链的韧性和绿色发展能力,推动钢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冯超介绍,我国和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主要重大研究有八个方向。一是富氢或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二是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三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四是近零碳排放电炉流程技术、五是钢铁近终型制造技术、六是高废钢比高效转炉技术、七是冶金渣显热回收及高效化资源利用技术、八是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任何一个方向的突破都会为中国和世界钢铁工业实现碳中和做出重大贡献。”冯超表示。

钢铁行业正在和AI融合共生

钢铁是冰冷的,但科研热血沸腾。在第十七届中国钢铁工业科技与竞争战略论坛上,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发布了“2025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与“2025全球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原司长、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马维野认为,钢铁行业专利价值涵盖技术、市场、制度等维度,市场是检验专利价值的标准,运营是实现专利价值的途径,只有高价值专利才值得企业投入运营,专利运营需注重多维度价值并重,这为钢铁行业在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方面提供了清晰指引,助力企业更好地把握高价值专利的核心内涵与运营逻辑,助力行业强化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高价值专利的核心在于有用性强,并非仅限发明专利。”马维野表示。

任何技术都需要与实体经济相结合,这是大势、是必然,也是机会。钢铁行业正在和AI融合共生,拥抱AI的钢铁企业其效率和成本将得到大幅度改善,其核心竞争力将大幅提升,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金属学会秘书长王松涛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钢铁行业的面貌,并已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当前,钢铁智能制造也处在快速发展期,需要对AI赋能的路径不断探索。”王松涛强调。

“AI+钢铁”“炼”出新未来。未来的钢铁行业将是一个智慧型、高效能的现代产业,钢铁行业躬身入局,积极拥抱AI大模型有望带来的无限可能。对于钢铁大语言模型未来发展,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宿彦京认为,可从构建材料专用语料库与大模型测试基准、研发材料专用预训练和后训练策略和技术架构、打造超越工作流的材料自主智能体三方面着手开展研究。


作者:孟凡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