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钢铁造福于人类,有无限空间。
8月6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围绕“钢铁+建筑”“钢铁+矿石”“钢铁+汽车”“钢铁+铁路”等多个维度,共谋钢铁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执行会长何文波认为,钢铁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是中国钢铁业面临的现实课题,也是世界钢铁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钢铁业愿与全球钢铁业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方式、新渠道、新空间,为钢铁业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作出贡献。
当今世界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变革、秩序重构的非同以往的新阶段,各类足以彻底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突破性技术,正在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和形态被创造出来。“我们长期以来所相信、所依赖的传统观念和基本秩序正在被颠覆,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世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何文波说。
何文波认为,钢铁业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国家运行的基础。而且,越是形势复杂、越是时局多变,钢铁业的重要性就越发凸显,但是钢铁业做得不够,做得不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合作不够。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一级巡视员史轶玮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钢铁行业既面临重大挑战,也面临全新机遇。
围绕推动钢铁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史轶玮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开放合作,共同促进全球钢铁贸易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创新合作,推动行业整体发展迈上新台阶、焕发新动能、开辟新赛道。三是加强绿色合作,共同制定绿色钢铁贸易之策,共同营造有利于开展绿色合作的国际环境。
发现并把握规律是根本之道
钢铁行业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世界各国产供链紧密交织、深度融合,各国钢铁行业间一直保持密切交流。史轶玮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钢铁领域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针对钢铁产品单边关税更是扰乱正常的贸易活动,对全球钢铁行业造成了重大影响。“时事越是困难,越是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史轶玮表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钢铁这一基石。何文波认为,面对不确定的状态,不仅要看形势,更要看规律,因为形势总是会变的,没有人能跟得上形势,要争取主动,发现并把握规律是根本之道,否则一定会失去定力,变得焦躁不安,而且于事无补。作为钢铁同行,处于不同经济体的钢铁业一定会面对各自的问题,也一定会有需要共同面对的共同课题;必然会有一些利益冲突,但也一定会有某种共同利益值得探索和追求。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第十三和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实施,中国钢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了显著进步,品种上全面满足了下游产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需求,环境标准和实际水平已跃升为世界钢铁业前列。何文波表示,伴随着中国钢铁业取得的诸多成果,带来的问题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这些问题很多是钢铁业得共性问题。
比如,有能力解决装备升级问题,也要有办法解决产能退出问题;有能力将环境标准提上去,也要有办法把环保成本降下去;既要想办法让低碳流程得到较快的发展,又要有办法鼓励高碳流程最大限度降碳;有能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也要有办法平衡钢铁业从业者的就业压力等等,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也许会比成果清单还要长。
生产水平和竞争力全面改观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钢铁业已经从“有没有”“够不够”发展为“好不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背景下,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全面智能化时代,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材料应用优势更加凸显,全球经济从“燃料驱动”向“材料驱动”转化,促进了钢铁工业快速转型。未来,中国钢厂总体目标就是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绿色、智慧、创新、精品、成本的未来工厂。
麦肯锡全球金属和矿业事业部资深董事合伙人艾家瑞表示,数字化转型是破局钢铁行业变革的关键,要加速人工智能引擎,锻造钢铁数字基因。目前,数字化工具帮助钢铁企业降低碳排放、优化碳资产管理,人工智能驱动产品销量与客户转化率的“双重”突破,正实现从一线到决策中枢、从“人工操作”到“智能监管”的智能跃迁。
事实上,中国钢铁工业通过十年来大规模技术和装备更新以及流程和布局调整,生产水平和竞争力全面改观。何文波介绍,从2016年起至今,中国钢铁业共投资了1.2万亿人民币进行“产能置换”,即用全新的产能替代旧产能。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了近3亿吨产能重置(到2024年底炼钢产能完成2.88亿吨),全行业空间布局和流程布局得到了根本改善。“中国钢铁业下游产业在很多领域,例如汽车、电力、新能源、高速铁路等都成为全球领先者,不仅是规模领先,而且是技术领先。”何文波表示。
在规模领先和技术领先水平上,作为上下游合作创新的成果,在钢铁产品上由中国钢铁企业推出的世界首发产品越来越多,而且这种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是来自于中国自身需求的高端化。何文波认为,作为结果,中国钢铁业在全面提高品质的同时,能效水平和环境水平显著改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也意味着行业成本竞争力的显著增强。有了这个基础,中国史无前例的基础设施建设才得以有效实施,这样的中国钢铁支撑着“中国制造”走遍全球。
加强开放、创新、绿色合作
当前,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变化、地缘政治“四大趋势”正加速引发巨大变革,钢铁行业技术进步的首要关注点应是成本优势。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表示,具体而言,原材料与能源的低成本获取途径,以及生产设施的高能源利用效率,是决定技术长期竞争力的两大关键要素。干勇分析说,我国量大面广的钢铁产品基本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但支撑高端装备制造的部分高品质特种钢及合金尚不能满足需求,“十五五”期间要重点进行突破。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而快速成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唯有坚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才会带来共赢发展,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坚定同各国一道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体系。“科技创新是钢铁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河钢集团董事长刘键说。
中国宝武董事长胡望明认为,钢铁工业正在面临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革命性重塑,只有勇于变革、顺应行业结构变化、具备产品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才能活下来。中国宝武以科技创新引领“四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的具体实践:一是适时调整经营理念和战略;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四化”发展;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增长新引擎。
埃德温·巴松表示,展望未来,钢铁行业将与市场携手共进,致力于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材料解决方案。同时,钢铁行业将积极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通过提供环保型材料,参与碳中和生态系统的构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何文波强调,面对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中国钢铁业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谋划:一是做好自身,尽最大努力把钢铁业自己的事办好;二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合作;三是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做推动世界钢铁技术进步的驱动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