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面对全球能源十二个发展趋势:中国能源行业发展重心将“内外双发力”

©原创 作者: 孟凡君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7-09 18:34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全球能源格局正处于深度重塑期,能源转型、地缘政治、技术革命叠加,打破了既有能源体系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与制造大国,既面临国际规则重构的外部挑战,也承载着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内在需求。7月9日,德勤中国发布的《“十五五”时期中国能源行业关键议题》报告(简称《报告》)认为,“十五五”期间,全球能源结构将深度调整,能源消费总量保持温和增长,清洁能源投资与新兴市场需求持续上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演化建立新的供应体系,未来五年全球能源技术与数字融合市场年平均增长将超过12%。

未来五年,全球能源行业的变化以结构重构、主体多元、技术驱动为主要特征,而其不变的底层逻辑则是能源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统筹平衡。德勤中国能源、资源及工业行业主管合伙人吕岩表示:“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步入一个新阶段,结构重塑、主体多元、技术驱动将成为未来五年的核心趋势。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而东移,亚洲、非洲、中东成为能源消费与技术应用的主要增量市场。在这一进程中,保障能源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仍是所有国家不变的核心逻辑。”

《报告》认为,对中国而言,在绿色转型大方向确立的同时,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将在较长时期内共存共进、协同演化。传统能源仍是未来五年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在电力保供、工业支撑、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短期难以被替代。与此同时,风光、氢能、储能与电动化等新兴能源形态加速成长,推动全球脱碳,孕育着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升级。

能源已然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安全与科技竞争的交汇点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年,2025年是中国能源发展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根据《报告》分析,迈入“十五五”,国际政治格局动荡加剧,大国博弈持续升温,全球化逆流更为明显,能源安全与自主可控重新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焦点。同时,全球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能源已然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安全与科技竞争的交汇点。

但是要看到,全球能源需求重心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而东移,亚洲、非洲、中东成为能源消费与技术应用的主要增量市场,能源供应格局更趋区域化、多元化,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在互补与竞争中构建起新的供应体系。《报告》认为,面对气候变化压力、能源系统转型与产业重构的多重挑战,全球能源行业步入深度调整与重塑的新时代,尽管能源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但支撑全球能源系统运行的底层逻辑仍未根本改变。

未来五年,全球能源发展的主线与趋势将在“变”与“不变”两个维度切换、更迭:变化的是全球能源系统性重构与多元化演变加速,包括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深度调整、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加速演变、能源消费模式从“集中+稳定”转向“分布+弹性”、技术革命推动商业新范式;不变的是支撑全球能源系统运行的底层逻辑依然稳固,包括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温和增长、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短期难以撼动、能源转向短期内面临政策扰动但长期趋势不可逆转、能源安全与成本仍是核心考量。

在能源转型持续推进、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全球主要经济体愈发将能源与关键矿产资源视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能源战略正从“效率导向”转向“安全优先”。《报告》指出,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与制造大国,既面临国际规则重构的外部挑战,也承载着推动能源转型、保障能源安全的内在需求。在全面绿色转型政策下,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将在较长时期内共存共进、协同演化。一方面,传统能源作为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未来五年仍将在电力保供、工业支撑、交通运输等关键领域发挥“压舱石”作用,短期内难以被替代;另一方面,风光、氢能、储能等新兴能源形态加速成长,推动全球脱碳,也孕育着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升级。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其能源产业发展已深度嵌入全球体系之中。吕岩认为,迎接“十五五”,中国能源企业需在全球能源系统重构与国内转型需求的双重压力下,精准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在优化产业结构与拓展全球布局中找到关键的发力点,通过政策适应、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积极推动者。

《报告》分析,“十五五”,中国能源行业发展重心将“内外双发力”:内需端,新能源发展从以设备部署为核心转向以系统稳定性、消纳能力与响应能力为导向的系统协同优化;外需端,欧美市场壁垒加高,“东南亚+中东+拉美”正在成为中国能源企业新的外部支点。同时,中国能源企业也必将在内外双重压力中锚定新机遇,在结构优化与全球布局中瞄准发力点。

全球能源系统重构过程中十二个趋势

全球能源与矿产资源贸易正经历从全球化、高效配置向区域化、安全优先的转变。《报告》认为,能源和矿产出口国正通过加强本地加工、组建区域联盟、控制通道主动塑造贸易规则;而主要消费国则加快推进资源获取多元化与本土化生产布局,推动全球贸易流向更趋分散与多极。在此背景下,企业的全球投资策略需更加重视地缘平衡,提前识别资源出口国的政策动向、布局多元合作。

《报告》通过对全球能源系统重构、化石能源高效转型及新能源发展新周期三个层面的系统性分析,对中国在未来能源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产业机遇进行了前瞻性预测。一是全球能源系统重构:地缘格局、投资流向与技术进步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体系向区域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演进。《报告》表示,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已深度嵌入全球体系之中,尽管转型节奏受短期扰动影响,但多极贸易与技术协同正推动能源系统迈向更具灵活性、韧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

全球能源系统重构过程中可见:趋势一:以能源安全为核心的新经贸秩序重塑能源产业价值链,驱动区域联盟崛起与能源贸易多极化。趋势二:全球能源投资区域分化显著,中国持续引领,增量重心逐步向中东、拉美拓展。趋势三:技术正成为重构能源格局的关键力量,智能技术与新兴能源技术共同构建更加灵活、稳定、低碳的能源体系。趋势四:全球能源转型中长期趋势不可逆转,碳监管在贸易和产能调控中作用日益关键,成为转型重要抓手。

二是能源高效转型:在全球绿色转型持续推进的过程中,化石能源虽不再处于增量核心,但其在能源安全、产业支撑和经济韧性中的作用依然不可替代。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仍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73%。“十五五”期间,化石能源将在双重压力下迈向高效转型,不仅需要稳定供应与保障基础工业体系的稳定运行,也必须提升清洁化、低碳化水平以回应政策约束与市场诉求。未来化石能源的关键词不再是简单的“退出”,而是“提效、降碳、重构角色”,其转型将成为能源体系与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

化石能源高效转型过程中可见:趋势五:油气行业中长期需求仍将维持高位,能源巨头调整升级转型战略。趋势六:化工产业高端化与产能外迁并进,中国凭借产业链与市场优势崛起为全球化工新材料产能重心。趋势七:煤炭达峰尚需时日,调节电源与煤化工双轮驱动产业功能重塑。

三是新能源发展新周期:与传统能源不同,新能源产业将迈入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周期。“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攻坚期,中国新能源内部逻辑将从单点发力走向“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协同。新能源开发主体结构也将呈现地方能源集团加速崛起,形成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多元协同的新格局。

新能源发展周期中可见:趋势八:新兴市场驱动新能源需求增长,系统解决能力与本地交付能力共同构成新能源企业核心竞争力。趋势九:中国新能源产业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新周期,呈现市场化、智能化、多元化新特征。趋势十:新能源发电进入全面市场化竞争阶段,将推动电价机制与商业模式双重变革。趋势十一:储能迈入高增长与市场化并进阶段,经济性提升推动商业模式创新。趋势十二:新能源产业主体下沉到地方,能源企业角色分工明确。


作者:孟凡君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