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余娜
202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国节能联合组织了“走进新国企·中国节能绿色工厂”融媒采访活动,带领包括中国工业报在内的十余家中央主流媒体,走进中国节能所属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探寻绿色生产、绿色智造、绿色创新、绿色服务的全周期绿色管理之道。
在“国家级绿色工厂”实践中,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深度聚焦技术创新和“绿色+智造”的融合创新,积极打造多样化绿色低碳应用场景。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园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推进绿色工厂数智化升级,成为典型示范样板。
光伏制造:以技术革新锻造“绿色引擎”
6月26日,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检测中心,科研人员正全力攻克光伏产业下一代技术——钙钛矿电池技术。
“钙钛矿是一种新型的光伏薄膜材料,主要优势在于高转化率和薄膜的低成本。钙钛矿/晶硅组成的叠层太阳能电池可以突破晶硅电池29.4%的天花板,理论效率达到43%,是下一代光伏技术,是新能源光伏行业的新质生产力。尽管成本较低,但技术难度相对较大。”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战略研发中心电池产品主管王丽婷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
据悉,该检测中心积极建设钙钛矿研发平台,着力于钙钛矿单结电池、钙钛矿/TOPCon叠层电池、钙钛矿/HJT叠层电池等技术突破和效率提升。截至目前,单节钙钛矿效率已达13.9%,钙钛矿-TOPCon晶硅四端机械叠层效率已达25.3%,钙钛矿-TOPCon晶硅两端机械叠层效率已达27%。
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光伏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制造企业,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坚持把技术革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环保的核心动能。围绕主营业务与产品特性,公司大力实施“绿色创新”发展战略,持续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大力开展自主研发,不断推动工艺技术提档升级。
记者获悉,创新应用热应力原理的切割工艺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突破,它在给硅片两端开槽、中间加热的同时采用高精度微雾喷嘴尾随雾化冷却,使电池片/硅片形成自然开裂。运用这项工艺,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每年可节省用电101.8万度。
技术创新之外,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积极发挥央企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度聚焦“绿色+智造”的融合创新。
据悉,由该公司打造的“5G+光伏智造智维协同创新云平台”,已成为推动绿色制造的重要引擎。这一平台将5G通信技术与光伏深度融合,创新性地从供能、用能、辅助、产品、交易五大维度实现全方位节能降碳。“目前,该平台已接入电站144家,连接主设备6.8万台,累计监测关键指标高达156.8万项,联网数据量突破103.9亿条,展现出强大的绿色效能。”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安全总监孙彦军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绿色工厂实践中,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提炼出综合能源管理的可推广经验,打造了“能源管控、检测评估、智能装备、技改智维”多样化绿色低碳应用场景。
供能侧上,积极探索园区光伏一体化,形成“BIPV幕墙+工商业屋顶+光储充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用能侧上,通过绿电节能+数字智能与工艺节能设计,积极打造绿色工厂智造一体化,产能提升了50.7%,人员减少了30%。辅助侧上,积极应用智能运维一体化云平台。在光伏绿电智维上,运维效率提升了50%,发电量提升了2%-4%。平台侧上,打造数字云平台产品,构建多样化绿色低碳场景。交易侧上,在能源与碳排放管理中,通过覆盖能碳可视化、能耗管理等模块,2024年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节约标煤约211.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74.7万吨。在组件碳足迹认证、产品碳标签上,满足单块组件碳足迹认证,助推组件产品出口海外。
“136号文推动光伏绿电进入电力市场交易,电价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放缓、内卷加剧,行业进入低毛利竞争时期。这一背景下,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短期内将以TOPCon为基本盘,持续发展BC技术,坚定不移布局钙钛矿叠层技术。我们已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主要定位在欧洲,同时对非洲和中东市场进行新布局。”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战略研发中心部长朱佳透露,“面对光伏行业的供需严重失衡和产能利用率仅为50%的困境,公司已采取增加订单、提高毛利以及内部管理开源节流等措施应对挑战。”
在行业暴利期抵制盲目扩张,低谷期坚守绿色低碳与信息化投入。朱佳表示,在光伏产能供需严重失衡的当下,中节能太阳能科技(镇江)有限公司将积极发挥“国家队”压舱石作用,推动行业从“内卷”转向协同,打造更多创新高地。
作为国内光伏企业组件出货量前20榜单中的唯一一家央企,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组件销售遍及全球五大洲,组件发电量年检高于业内平均水平,全球年度组件出货量连续十年排名前20,组件累计出货量超过30GW。目前,国内已布局镇江、临沂两大基地,海外设立了荷兰鹿特丹物流中心、巴西桑托斯物流中心,以及鹿特丹办事处。
健康产业:以绿色智造实现全链路升级
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园是中国节能旗下四家“国家级绿色工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节能旗下从事大健康产业的支柱企业——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的生产基地。6月24日,中国工业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座位于黄渤海之滨的“国家级绿色工厂”。
置身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园,没有机器轰鸣,不见尘土飞扬,厂房洁净如新,道路绿意盎然,繁花点缀其间,海风轻拂之间,宛如置身海滨公园。
“我们园区的建筑、道路及绿化等都按国家节能环保最新要求建设,通过进行先进的物联网建设和数据采集,实施能源精细化管理。我们划定181个区域,完成26个能源作业点的物联网建设,通过能源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和优化能源消耗,确保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园区负责人介绍。
记者获悉,从研发设计到原料采购,再到生产加工,产业园内每一款产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严格遵循绿色标准。在产品的原料选择和采购上,工厂大量选用松、竹、梅、菊这类对环境友好、天然绿色的原料。同时,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运行体系,整合完善绿色制造信息化平台,严格管控入厂产品原料的质量。在原料重金属污染等有害物质控制方面,企业所执行的标准远高于国家标准。
成立于1995年的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30年前,便运用先进的军工技术,攻克了天然绿色原料松花粉的破壁和保鲜两大难题,实现了松花粉产业化和商品化,让既有突出保健价值,又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松花粉”正式上市。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新时代健康产业园以松花粉产业为核心,构建了一条极具价值的可持续循环绿色生态产业链。不但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还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走进日化车间立体仓库,一排排码垛机器人正在高效运作,自动运输的货物穿梭其中,展现出一幅数智化生产的繁忙景象。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物流中心主任朱红涛向中国工业报记者介绍,“立体仓库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高24米,共有10240个货位,配备8台堆垛机、6台穿梭车、5台码垛机器人和3条件箱输送线。其中,一台码垛机器人可同时码放10种产品,每小时可码放400箱货物。通过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可实现全产品的无人化自动出入库,满足销售价值300亿元产品的存储需求。”
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到生产、输送、仓储等各个环节,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园实现了数智化升级。
在产品制造上,工厂建设了涵盖工艺、能源、动力、计量设备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平台,实现了对全链路信息的记录、分析,使关键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同步实现监控和纠偏,确保其始终保持最优运行状态。
在产品品控上,工厂联合华为打造产品智能检测系统,引入华为人工智能技术、粉剂单袋重量检测智能化调节装置,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自研多个智能化应用场景,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在存储运输上,工厂建立了智能立体仓库及WMS仓储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输送、仓储全过程智能化。产品物流配送全部实施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配送,在有效提升运输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以ERP、WMS为抓手,我们构建了完整的信息化系统。通过工业物联网,完成了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及提前预警,推动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向好。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智能工厂。”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兆喜表示。
坚持“中华养生荟萃精华”的产品理念,持续深耕健康领域三十年,研发各类绿色健康食品、化妆品、保洁用品、家居用品、健康器械等系列产品300余款,推出“国珍”“竹珍”“香兰阁”等知名品牌,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新时代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红表示,今年是公司成立三十周年。企业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把绿色发展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健康企业的必由之路,厚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推进“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