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面临着规模与利润的深刻矛盾:产销量连续九年领跑全球,却成为装备制造业中唯一利润下降的行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装备制造业整体利润同比增长7.2%,8个细分行业里7个实现增长,唯独汽车行业利润下滑。这场由无序价格战引发的“内耗式竞争”,正将产业拖入低水平循环,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制度规范、技术创新与全球布局的协同发力。
面对行业乱象,主管部门已打出政策组合拳。就在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此次检查意义重大,旨在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行为,守牢道路机动车辆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检查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工作人员会前往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产品经销场所等地抽取样车,尤其会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的抽查力度。相关车型封样后,便会转送至有关道路机动车辆检验检测机构。在检验检测环节,将针对送检样车开展相关国家标准符合性检验检测,重点针对整车结构参数核查、整车正面碰撞、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包或系统安全要求、制动系统等关乎车辆安全与性能的关键检验检测项目进行严格检测。对于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将采取公开通报、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理处罚措施,以此督促企业重视产品质量,规范自身行为。
同时,3C强制认证体系也在持续升级。作为法定安全认证制度,它要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必须通过国家级实验室检测和生产现场审核,只有符合ISO9001-2000管理标准的企业才能获得认证,从源头阻断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在产业链生态治理上,60天账期制度的推行意义重大,此前部分大企业长期拖欠货款导致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正通过这一制度得到缓解,为产业链上下游营造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技术创新是突破利润困局的核心动力,但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当前国产新势力面临严峻的盈利压力,小鹏单车亏损7.87万元、蔚来单车亏损10.2万元,而特斯拉却能以25.9%的毛利率发起降价攻势。头部企业年投百亿的研发“军备竞赛”让中小企业陷入“不研等死、强研找死”的困境,对此政策需精准扶持: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研发费用150%加计扣除(即100万元研发投入可按150万元抵扣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设立国家创新基金分担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风险。所有创新都必须筑牢安全防线,针对动力电池热失控、智能驾驶系统误判等隐患,建立从研发到报废的全周期强制性标准势在必行。特斯拉改款Model3仅涨价3000元就标配新一代FSD芯片,对比某些品牌“宣传高端芯片、实际交付低端产品”的“芯片降级”操作,印证了比亚迪CTB技术的价值——通过车身减重30%实现降本40%,证明真正的成本优势源于技术突破而非偷工减料。
全球化布局正在重构产业价值坐标。欧盟碳关税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贸易壁垒,宣告传统整车出口模式已难以为继。比亚迪在巴西的实践提供了新路径,其不仅建设整车厂,还配套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厂,实现从原材料到整车的本地化生产;上汽泰国电池基地同样通过供应链本地化降低地缘政治风险。更重要的是价值维度的升级,广汽埃安为中东市场定制的沙漠空调系统,能在50℃以上高温环境稳定运行,凭借场景化创新赢得订单;蔚来在德国铺设换电站并承诺终身免费换电,以“技术+服务”组合提升品牌溢价。ESG实践则成为打破“低价倾销”刻板印象的关键,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带动3000个本地就业并配套职业教育,吉利沃尔沃瑞典工厂实现100%绿电生产,这些举措正在重塑“中国制造”的全球形象。
消费者的觉醒正倒逼产业回归商业本质。《J.D.Power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报告》显示,63%的消费者担忧价格战导致质量缩水,而二手车残值率跌破40%的现状更加剧了“买车即贬值”的焦虑。建立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公示制度十分必要,例如某品牌8万元SUV的电池保修条款中“年衰减超5%不赔付”的隐藏成本,应当让消费者在购车时充分知晓。中国消费者协会的“隐性减配”举报平台已发挥实效,曾有品牌因“芯片降级”被曝光后整改赔偿,这种社会监督机制有效遏制了企业的投机行为。行业自身也在反思,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提出约束产能扩张、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强调“安全标准高于商业利益”,这些转变标志着产业从“规模崇拜”转向“质量敬畏”。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已占全球三分之一,但利润微薄的“大而不强”现状亟待改变。比亚迪海豹车型在慕尼黑车展以高于国内40%的定价获得欧洲市场认可,证明中国汽车完全能靠技术和品牌赢得溢价。这场破卷之战,不是消灭竞争,而是让竞争回归技术、服务与安全的本源。这场破卷之战,既需政府筑牢制度藩篱斩断内卷链条,也需企业以技术硬实力突破价值天花板,更需以全球化思维构建可持续竞争力。当价格战的硝烟散去,那些坚守安全红线、深耕创新、尊重消费者、践行全球责任的企业,必将引领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跃升的质变,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