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在汽车行业产销量屡创新高、热点话题不断的繁荣景象下,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公布的一组数据却为行业发展敲响警钟——从2022年到今年4月,汽车行业利润率已从5.7%逐步下滑至4.1%。5月,情况进一步加剧,行业利润下探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5月底发文直指问题症结: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
汽车行业苦内卷久矣。近两年,无论是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还是车企老总,都在不约而同地喊出:“反内卷”。但真正落实“反内卷”却并非易事。应该如何破局?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等联合召开的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给出了破题思路。会议直指“内卷式”竞争危害,强调要坚守长期主义,不搞“内卷式”竞争,绝不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牺牲产品性能、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实现短期的“降本增效”。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会议还明确,有关各方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遗余力防范化解新能源汽车安全风险,提升安全水平,持续巩固产业发展良好局面。
抵制“内卷式”竞争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价格战”已导致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达到1776亿元。
“近两年来,价格战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车市降价车型200多款,2025年前4个月降价车型已达60多款。刚刚过去的5月,情况进一步加剧,在头部车企大范围、大幅度降价带动下,降价车型达百余款之多,降价幅度最高超5万元,甚至出现了好久不见的3万元级的车价。”王侠在日前召开的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直言,汽车降价让销量增长的同时,也导致行业利润进一步下探。
然而,内卷带来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内卷会导致汽车企业过度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创新和研发投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安铁成表示,在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汽车产业可能会陷入低水平重复降价的困境,盈利能力大幅减弱且难以突破现有技术或市场瓶颈,这不利于全球化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
“内卷式”竞争还会造成产品质量风险。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提到,“内卷式”竞争会影响供应链稳定,降低零部件质量和安全标准,导致整车企业自身盈利能力的减弱,创新投入减少,削弱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重庆论坛上则从行业本质规律角度强调,汽车工业是“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有时候跑得越快者不一定是有耐力的选手”,马拉松有其自身规律,与百米赛跑有着本质的区别。他阐释了吉利坚持的“根文化”理念:“汽车企业的成长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必须不断地打基础、练内功,坚持传承和发扬优秀企业文化,不玩小聪明,不抄近路,不走捷径,必须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坚实地走向远方。任何技术都必须有来源依据,任何创新都必须有理论支撑,任何成果都必须有行为过程,依法合规、公平透明地发展汽车产业是建立受人尊重的汽车品牌的基本前提。”这深刻点明了对抗内卷、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
“反内卷”已经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关键命题。
5月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旗帜鲜明地反对无底线“价格战”。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随即表示,赞同并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的倡议,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利益。
6月初,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也发布多项倡议,包括全行业应以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局为重,严格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坚决抵制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内卷式”竞争行为;关注品牌形象。防止因频繁调整销售政策和产品销售价格,增加经销商销售难度,影响品牌在消费者中的形象等。
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密集发声与协同联动,正在积极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竞争轨道,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开展以安全为前提的技术竞赛
企业也在寻找新的破局之法。回归技术创新、锻造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车企不约而同的选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期间,岚图汽车CEO卢放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走出“内卷”式竞争,首先要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不断地提升产品能力、提高产品效率、提升产品质量,通过这些创新得到效率的改善,能够做到更好的产品或更低的价格,这样在竞争过程中才有更高的效率,才有可能取胜。
在2025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也明确表态:“我们不希望卷入‘价格战’,而要在技术和服务上展开竞争。”
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同样强调,“要用技术来立品牌,技术就是最好的品牌,技术能让我们看得更远,用新技术塑造新品牌,扎扎实实耐住寂寞,坚持长期主义。”
“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流量源自技术,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工程师。”李云飞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技术和人才的重视。
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则提出了系统化的技术发展方向。他认为当前形势下优先需要做到“五化”:电动化、智能化、AI化、低碳化和全球化。“这五化缺一不可。”在电动化方面,中国汽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优势,奇瑞布局了纯电、插混、增程等多动力路线。在智能化和AI化领域,他强调“中国汽车不仅要速度快,更要走得稳,安全设计可以冗余,品质保障可以超标,但不能说过头的话、吹过头的牛”,奇瑞加大了在智仓、辅助驾驶、芯片、智慧底盘、数字化运营等领域的投入,“希望让汽车更聪明,让企业运营更智慧,实现用AI管工厂,用数据做决策,用工业互联网打通产业链,用数字化打开企业边界”。此外,他特别指出,“光有技术远远不够,中国要成为全球汽车强国,就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践行ESG的责任,这才是强国定位和强国担当。”奇瑞正在从一家造车企业转型为一家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贡献的全球化品牌。
不过,技术竞赛的道路上并非一路坦途,安全始终是不可逾越的红线。王侠指出,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性能竞赛和“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功能竞赛之后,固态电池、大模型和AI上车、智驾平权又接踵而至。但电池起火、自动驾驶失控、隐形门把手陷阱等意外事故也不时提醒,新技术竞赛时刻都要以守住安全底线为前提。
在2025中国重庆汽车论坛上,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郑重承诺:绝对保证产品的安全、质量、服务,绝不以损害用户利益的方式来参与竞争;坚持用体验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而赛力斯始终坚持以安全为最高优先级,坚守用户安全底线原则,奉行‘非安全不智能、非安全不电动、非安全不豪华’的安全理念,与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安全水平。”张兴海称,“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中,安全始终是最高优先级,不安全的车,赛力斯不造。”
奇瑞汽车对于保障汽车安全也有“执念”。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学用表示,时代在变,安全始终是技术发展的基座,是不容逾越的价值底线。奇瑞“守护者”智慧安全系统,要做全域安全生态的领导者,将从全级别车身安全、全场景驾驭安全、全维度守护安全等维度护卫全球用户。
广汽集团埃安营销本部负责人、埃安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肖勇也言辞犀利地指出,所有推广智能驾驶产品的车企,绝不能让热爱科技体验的年轻消费者成为产品的小白鼠,不然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企业,都是“不讲良心的”。
维护中国汽车品牌海外形象
除了不打价格战、深耕技术,加速全球化布局,开拓海外增量市场,也被业内视为“破卷”的一条重要路径。
上汽集团发布了海外3.0版Glocal战略,即“全球+本土”组合战略打造全球汽车品牌。广汽集团坚持“品质出海”“科技出海”“服务出海”和“生态出海”。比亚迪则选择在多个国家设立海外工厂……
尽管出海路径各异,但对于海外市场而言,没有个体,只有整体。尹同跃强调,出海车企要有大格局,“大家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组成部分,我们都顶着一顶中国汽车的帽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能把价格战卷向海外,更不能相互诋毁拆台,而是要在品质、安全性能、服务上多下功夫”。他进一步阐释了奇瑞全球化内涵:“全球化也不只是卖车,而是要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责任担当和价值贡献。我们不仅要在中国考场上练本事,我们还要在全球考场上答题,交卷拿高分,我们期待未来中国车企不再单打独斗,而是要实现共享性、前瞻性和竞争性。大家一起抱团取暖,抱团出海,共享技术平台和人才,把内卷变成共赢。最终我们还要有争当一流的竞争性,敢于对标强者,学习强者,最终打造一批中国人自己的世界一流品牌。”为此,奇瑞发布了创新开源计划,打造了瑶光实验室、海洋实验室,希望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创业联盟。
李书福宣布,吉利决定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要充分利用全球过剩产能,尽最大可能地开展务实合作、资源组合,以友善的姿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赢得更多全球同行的掌声,为中国汽车工业走出去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中国汽车企业确实还是要虚怀若谷。”朱华荣强调,全球化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本地主义,构建ESG体系,与全球产业链伙伴合作,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与就业,最终实现共赢。
王侠在肯定各品牌全球化方向的同时,也发出了重要警示:“车企千万不要把‘内卷’的风气带到海外去。国际市场环境对‘价格战’、短期行为的包容度很低,如果从‘内卷’发展成‘外卷’,将会把宝贵的增量市场搅浑为红海市场,百害无一利。”他强调,海外竞争更需要遵守规则、注重品牌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而非简单复制国内的价格厮杀模式。
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下,无论是技术研发、国内市场竞争,还是海外市场拓展,珍惜品牌价值都已成为各车企的共识。唯有如此,新能源汽车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长远发展,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