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 耿鹏飞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按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2025年版)》,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四个层级进行培育。
其中,基础级智能工厂聚焦数字化改造、网络化连接开展建设,推动数字化普及;先进级智能工厂在自评为基础级智能工厂前提下,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开展建设,打造区域行业领先的发展标杆;卓越级智能工厂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升级开展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发展标杆;领航级智能工厂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变革开展建设,探索未来制造模式,打造全球领先的发展标杆。
事实上在去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首次开展2024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与2024年度相比,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在培育标准、流程等方面有哪些调整?这些变化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对此,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前高级副总裁蒋白桦向中国工业报作了进一步的深度解读。
抢抓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遇
根据中国工业报了解,2025年1月2日,工信部公示了235个入选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一批)项目名单,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发布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
目前,先进级智能工厂和基础级智能工厂暂无全国统一发布名单。部分省市已发布当地相关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例如北京市发布了首批115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名单。根据相关政策,基础级智能工厂由企业对照要素条件自建自评,各区备案和管理。
在蒋白桦看来,与2024年度相比,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调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修订《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作为构成智能工厂的基本单元,《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一方面对工厂环节进行了优化整合,从而使得场景分类更加集中,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对每个场景所面向的业务、解决的痛点问题进一步具象化,引导企业通过智能工厂建设解决制造业本质问题。
二是修订《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作为划分四级智能工厂的核心依据,《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2025年版)》重点对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要素条件进行了修订,主要强调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去破解质量效益、价值创造和安全稳定等问题,带动研发范式、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今年还同步启动了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工作,也是为了引导行业领军企业进一步深化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加速构建新的技术体系、工厂架构和产业模式。
蒋白桦分析指出,今年这些变化的核心出发点,是希望引导企业抢抓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遇,推动其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全过程和供应链全环节的落地应用,探索新的研发范式、生产方式、服务体系和组织形态。
双向价值(应用侧与供给侧)实现提升
据了解,目前,我国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卓越级智能工厂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共建设智能仓储、在线智能检测、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智能排产调度、质量追溯与分析改进等优秀场景近2000个。同时,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
在蒋白桦看来,我国全面部署推进智能制造已经十余年,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攻方向,已经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无论是装备、工艺和工业软件的技术突破,还是工厂生产经营和供应链模式的创新变革,乃至产业链的整体协同,以及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建设,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为制造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了有效的动能。
然而,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许多深层次的挑战也更加紧迫的摆在桌面上,例如地域和行业的差异、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怎样实现智能制造可持续的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供应链稳定协同的创新变革、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与生产制造的融合创新等等,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化地为制造业因时、因地、因业制宜有效推进智能制造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路径指引。
蒋白桦认为,在应用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为广大企业构建了一条从基础数字化到智能化变革的跃升路径,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参照要素条件建设基础级、先进级智能工厂,推广成熟场景和解决方案,夯实数字化网络化基础。龙头企业可以参照要素条件建设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培育制造未来模式,形成全球引领的智能标杆。
在供给侧,通过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有助于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范围应用和迭代升级,从而带动智能制造产业供给能力的大幅提升和智能化升级,夯实智能化变革基础。
蒋白桦指出,未来,确保培育行动的长期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十分必要。一方面应强化自主智能工厂品牌建设和打造,提升智能工厂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另一方面要在《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指导下,加快基础共性和细分行业智能工厂标准体系的建设进程,形成国家指导,行业落地、共性支撑的推进工作体系,以标准促进智能工厂传播和推广。
“特别要强化智能工厂相关国际标准的研发和发布,提升我国智能制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同时,要发掘培育一批标准化、场景化的解决方案,供需联动,形成解决方案实践、创新、推广的良性循环,加快我国智能制造推进进程。”蒋白桦表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