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皖军崛起!安徽机器人产业剑指千亿集群

来源:企业家日报 发表时间:2025-07-07 18:49
分享到:

●埃夫特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在芜湖一家现代化工厂车间里,一排排橘红色的机械臂精准地抓取、焊接、装配,动作行云流水——这些由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工业机器人,正以每分钟200次的操作速率刷新行业极限。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街头,酷哇科技研发的全自动环卫机器人灵活穿梭,单台设备就能替代8至10名清洁工人。这些智能身影背后,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机器人产业高地——安徽。

从2013年全省仅有10余家企业、年产量不足1000台的产业荒漠,到如今集聚超500家上下游企业、年产量突破3万台、营收超600亿元的产业绿洲,安徽机器人产业十年间实现了惊人跨越。规模总量与产业竞争力跃居全国第五,芜湖市更位列中国工业机器人城市综合排名榜第6位,一颗机器人产业新星在长三角腹地冉冉升起。

产业跃迁:从“零基础”到“第一方阵”

安徽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是一部浓缩的奋斗史。2013年,合肥机器人产业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芜湖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两地由此成为安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双引擎”。十年磨一剑,安徽如今已形成:

完备产业链条。覆盖“大脑—小脑—核心部组件—本体”的全链条研发制造体系。

领先产业规模。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行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国产六轴机器人出货量全国第一。

尖端企业矩阵。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上市企业6家,埃夫特、酷哇科技等企业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跻身全国前三。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安徽已超前集聚40余家智能机器人企业,形成8款人形机器人样机产品。在具身智能被首次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安徽押注未来的关键赛道。

创新突围:技术攻坚破解“卡脖子”难题

核心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在首届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开发者大会上,埃夫特与启智联合研发的OpenmindOS系统引发轰动。这套被誉为“机器人界安卓系统”的技术底座,颠覆了传统机器人“预设程序、被动执行”的范式,赋予机器人自主导航、动态响应的“思考大脑”。

“我们正用‘认知革命’突破技术代差,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埃夫特董事长游玮博士的比喻,道出了安徽企业打破国外垄断的决心。其研发的四轴并联机器人突破每秒10米速度极限,国产化率从45%跃升至89%。

支撑技术攻坚的,是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与政策赋能。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埃夫特每年获得超7000万元的税费支持。“这相当于一支‘隐形研发军团’!”游玮算了一笔账:税惠政策使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单位成本下降22%,年产能实现6倍跃升。

税务赋能:“链式服务”激活产业生态

在芜湖机器人产业园,税务部门独创的“链式服务”模式正重构产业生态:

“科创服务专班”精准滴灌。为企业配备“一户一专家”,定制《研发费用归集流程图》,将项目管理周期从半年压缩至20天。

税惠红利直达研发一线。酷哇科技三年享受加计扣除优惠6300万元,研发投入强度突破15%,其环卫机器人在全国30余城“上岗”。

供应链本土化攻坚。通过采购国产设备退税政策宣讲,推动供应链本土化率从33%提升至76%。

芜湖市税务局联合产业联盟推出《机器人产业税收指南》,建立19项全税种风险清单,为企业筑牢合规底座。“合规是创新的前提,税务部门不仅送政策,更帮我们建体系。”瑞思机器人负责人梅江平深有感触。

未来竞速:长三角腹地的千亿雄心

面对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出口占全国51.6%的庞大市场,安徽正加速补齐短板:

合肥重拳布局。设立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三年投入20亿元建设平台,年供1亿元专项补贴。

芜湖剑指千亿。力争从2013年4家企业、4亿元产值,到2025年集聚300余家企业、产值破400亿元。

协同创新突围。借力长三角产能规模优势,协同攻坚减速器、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瓶颈。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通过“底层强基”“融合应用”四大专项行动,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全省人工智能母子基金投资超37亿元,释放高质量场景机会300多项,带动研发行业大模型70多个。

从合肥科学岛上的量子计算实验室,到芜湖产业园区轰鸣的装配线;从税务干部手中的《机器人产业税收指南》,到企业家案头绘制的千亿蓝图——安徽机器人产业的故事,是一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交织的奋斗史诗。

“我们将持续深化‘链式服务’,助力芜湖打造全国具身智能产业高地。”芜湖市税务局负责人的承诺掷地有声。随着百亿产业基金启动、税惠政策精准滴灌、创新生态加速聚合,安徽机器人产业正以集群之姿跨越发展断层。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