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然新生

来源:中国石油报 发表时间:2025-07-04 09:19
分享到:

编者按: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中国石油拥有13处国家级工业文化遗产。作为纪念中国石油成立7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工业遗产探访”主题活动已走进玉门油田、青海油田。如何进一步保护好、利用好石油工业遗产?如何实践“工业遗产+红色旅游+研学教育”新路径?如何将硬核的石油工业遗产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课堂?本期推出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盘活一片“故土”——让石油工业遗产“活起来”

“5月底,我们开始对老君庙油矿旧址进行维护修缮,主要工作包括更换遗址的标识、标牌、碑文;老君庙展览室数字化上线等六大工程,计划本月完工,可迎接暑期的大规模参观。”7月1日,玉门油田老君庙采油厂党委书记康建红说。

玉门油田在80多年的开发建设历程中,积淀形成了丰富的石油工业遗产资源。近年来,玉门油田健全完善“保护+研究+教育+旅游+传播”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工业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经济价值,让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绽放光彩。

保护先行为工业遗产“筑根基”

初春的玉门油田矿区,气温仍在零摄氏度以下,但这并没有阻碍群众前往老君庙油矿旧址参观的热情。“我们想从工业遗产的角度去讲述玉门油田对中国石油工业作出的突出贡献,通过对这些工业遗产的利用,来展示玉门油田现在全新的面貌。”3月初,贵州民族大学大四学生丁志豪跨越千里来到玉门油田,拍摄一部探索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微纪录片。

近年来,玉门石油人用“绣花功夫”守护历史印记,坚持“保护第一”,构建起多维互动的大保护格局。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成立保护利用组织机构,通过深入普查,摸清老遗迹、老建筑、老设备等近百项工业遗产的“家底”,并为它们“建档立户”,明确保护范围和管理责任。油田对老君庙老一井、“铁人”窑洞、王进喜首创钻机整体搬家及大战白杨河遗址等50多处工业遗产勒石立碑、修缮保养、制作标牌等,保留遗产原有肌理和风貌,留存时代信息与印记。同时,探索立法保护,为工业遗产筑起坚固的“保护墙”。

深挖内涵让工业文化“讲故事”

玉门油田不仅注重保护工业遗产,更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让沉默的工业遗产“开口说话”。

油田以档案文献为依据,出版发行《数说玉门》《图说玉门》《石油摇篮·跨越》等系列图书30多部,发布《石油摇篮文化手册》,全景式展现玉门油田开发建设的创业历程和重大成就。同时,玉门油田先后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工业遗产价值学术研究,拓宽石油工业文化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路径。

玉门油田以建设“红色旅游示范点”为目标,深度开发工业遗产红色旅游项目,将“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工业旅游、石油精神教育基地”三级保护规划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深度开发老遗迹、老建筑、老装备等工业遗产红色旅游项目,一体推进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研学旅游让红色工业文化“火起来”

保护和研究的目的是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玉门油田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融入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探索出一条红色工业文化育人的新路径。

通过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联姻”,常态化开展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活动,让高校学子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深刻体悟石油精神的磅礴伟力。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共青团中央举办“云上学铁人”系列活动,近千名中小学生到现场进行工业研学。

玉门油田还串联起老君庙、老一井、数字化岩芯库等9个红色教育基地,形成了以“重走铁人路”“触摸石油摇篮文化”“石油工业探源”为主题的研学路线,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石油工业的魅力。如今,玉门油田每年接待超过10万人次的社会各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玉门油田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开展工业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朱俊霖摄

留住一个“念想”——“老”物件“新”气象

“当年这些机床为公司的修理加工出了大力,最忙的时候氧焊工一天要消耗30瓶氧气、10瓶乙炔。现在这里建成了工业文化展厅,我可以常来看看了。”6月30日,昆仑物流退休干部柴立新在参观陈列的老设备时说。

今年年初以来,昆仑物流以中国石油首批工业文化遗产(沙漠运输机具)、石油精神教育基地(沙漠运输公司企业精神教育展览厅)为主要载体,采用“保护—利用—挖掘—融入”工作路径,挖掘企业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

持续保护利用,让文化得以传承延续。昆仑物流因地制宜制定了沙漠运输机具保护方案,采取“修旧如旧,保存其真”的修缮方式,以“零破坏、原生态”为原则,对20台室外沙漠运输展车进行整体性保护。2024年投入资金,完成了沙漠运输展车的除锈、喷漆、校正工作,让遗产“恢复原貌”,满足人们的参观需要。结合实际,更新了展览厅展品。展览厅作为石油精神教育阵地和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在主题党日、新员工培训、党支部联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留住老“念想”,昆仑物流将机械维修中心11台机械加工设备作为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收集设备相关历史资料,回顾机械加工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设备发展历程及特点,在保护传承中让老机械加工人精益求精、干事创业的精神品质成为激励员工奋发进取的动力。

持续全面融入,让企业精神立起来。昆仑物流启动“讲好老故事”征集活动,寻找老干部、老专家,征集设备故事,不断丰富设备文化。同时,将企业发展的历史融入党员教育、新员工教育、亲情文化培育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



塔里木油田塔中采油气管理区第二联合站党支部组织甲乙方党员、近三年新员工,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塔中一井,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汪涛摄

溯源一口老井——葡萄花“开”战“油”酣

骄阳七月,从大庆油田采油七厂向南行进,一座特殊的“地标”矗立在阳光下,巨石上镌刻的铭文诉说着其辉煌的历史,这就是葡7井。60多年前,葡7井喷涌工业油流,见证了大庆油田的开发与建设,如今它以工业遗产的身份继续闪耀。继去年入选2024年度黑龙江省工业遗产后,近日葡7井又获评大庆油田标杆井,成为记录大庆石油工业发展的立体“档案”。

1959年,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举国欢腾,但其所在的高台子构造含油面积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贫油”问题。扩大勘探成果、以最快速度探明含油面积迫在眉睫。当时,高台子南部的葡萄花构造便成了“希望之地”。

同年11月12日,位于葡萄花构造中西部的葡7井正式开钻。钻井工人克服极寒天气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困难,钻井日夜不停,终于在12月29日完钻。1960年1月7日,葡7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日产量达26.7吨,是松基三井日产量的两倍多。

随着葡7井的“横空出世”,葡萄花油田正式被发现。葡20井、葡11井、葡4井等相继出油,证明葡萄花油田是一块储油面积超200平方公里的大油田,规模超过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克拉玛依油田。会战大军从全国各地奔赴大庆,从葡7井出发“挥师北上”,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拉开序幕。葡7井,作为会战的重要起点,见证了无数石油工人的辛勤与汗水。

葡7井,这个曾经耀眼的名字,如今已褪去生产的光环,化身为石油文化的新地标。以“主动奉献、主力担当、自我革命、自我创造”为核心的葡7井价值观传承至今,累计接待数以万计的参观者。

每个前来参观的人都会在这里追忆共和国初期因“贫油”而举步维艰的日子,追溯大庆油田的创业史,感受石油大会战的壮志豪情,感悟大庆油田的新时代魅力。



大庆油田葡7井参观基地。杨帆摄

用好一个阵地——“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奋进”

“爸爸,放假后我想再去看一次宁夏银川的石油展览,通过文字和图片了解一下您和妈妈与那些叔叔阿姨一起工作、生活的地方……”6月30日,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一线员工贺宏斌正在上五年级的儿子在视频电话中这样说道。

宁夏石油展览馆是长庆油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建成的首个二级展馆,也是宁夏首个以石油为题材的现代化、专业化展馆。它承载着50年来波澜壮阔的宁夏石油勘探开发史,2000余张照片、200余件实物以及30余处雕塑、场景、沙盘勾画出了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吸引着八方来客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截至目前,宁夏石油展览馆将行业文化、地域文化和长庆文化有机融合,已经接待油田内外参观团队1400余批次,人数达4.55万人次,成为长庆油田对外展示形象的闪亮名片。

作为宁夏石油展览馆的建设单位,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从红井子大会战起步,挺进盘古梁,拿下大靖安,成功开发了11个油田,油气产量当量累计突破9000万吨,在建设世界一流大油气田和建设基业长青的百年长庆中发挥着能源保供“排头兵”“顶梁柱”的作用。

该厂坚持将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员工入厂教育的第一课、党员干部培养培训的必修课、日常学习研讨的必有内容,通过“跑步上陇东”“人拉肩扛搞会战”“学习教育鼓干劲”等场景,了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人艰苦创业的艰辛与不易,让“传家宝”经久不息、薪火相传。每一年的寒暑假期,宁夏石油展览馆总会成为石油孩子的“网红打卡地”。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奋进。在传承中坚守精神高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一定会激励石油人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宁夏石油展览馆讲解员费梅说。


【石油锐评创新挖掘石油工业的文化富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中国石油工业数十年发展历程,积累沉淀下丰厚的石油工业遗产。轰鸣的钻机、蜿蜒的输油管线是“工业血脉”的具象载体,井架与采油树已成为石油工业的精神图腾。这些记录共和国石油脉搏的钻塔、厂矿与生活印记,正是我们必须珍视的现代工业文明“活化石”。守护好、利用好这些“黑金”“蓝金”的史证,就是守护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富矿。

今年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为工业遗产保护筑起坚固的法治屏障。面对部分设施老化与消失的风险,我们必须以法为盾、主动担责,全面排查、摸清家底,将珍贵的工业遗产纳入保护体系。

保护是根基,而创新“活化”则是让工业遗产在当代焕发生机的关键。昔日钻塔之下,可打造沉浸式“创业之路”体验空间;老旧厂房之内,亦能开设讲述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实景课堂。在“应保尽保”前提下,我们要以创新为钥,积极探索工业遗址、能源展厅等“活化”路径,加强对工业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讲解,使石油工业遗产超越静态陈列,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课堂、可沉浸式体验的城市地标。

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华文明瑰宝的守护发出倡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以法治刚性筑牢“应保尽保”根基。这些被精心呵护并被活化利用的工业遗产,终将成为企业与社会沟通的闪亮名片。

当老油井的轰鸣与研学少年的欢笑交织,当锈迹斑斑的钻机与数字投影的光影共舞,石油人正在能源沃土上书写保护开发中华文明瑰宝的时代答卷。正如老君庙油矿入口处“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巨石雕刻所传递的那样——历史从未远去,它正以文化的力量,滋养着石油工业走向新的辉煌。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