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基层治理就像一盘需要巧思的棋,而党建引领正是那枚定盘的棋子。最近长坝镇渔窝池村的一件事,让大伙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建的力量--一场因干旱引发的用水矛盾,在驻村工作队手里不仅没闹大,反而成了凝聚人心的契机。这背后的故事,藏着基层治理的“巧功夫”。
矛盾露头:一场干旱引出的信任考验
今年夏天老天爷有点“吝啬”,持续干旱让渔窝池村的多个储水堰塘一天天见了底。水不够用,村民们的心就像被晒裂的土地,格外敏感。就在这节骨眼上,有人发现老党员老魏家悄悄拉了根水管接水,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村里传开。“是不是觉得自己是党员就搞特殊?”质疑声里,既有对水的焦虑,也有对公平的担忧。这事要是处理不好,不光伤了邻里和气,党员在大伙心里的形象也得打折扣。
抽丝剥茧:党建引领下的“矛盾解码”
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吴成龙得知消息,鞋底子都没顾上拍干净就往村里钻。他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拉家常,听村民倒苦水,也找老魏聊了大半天。这一聊才知道,老魏是村里的老党员,也当过村长,当年修水渠、建便道没少出力,这次实在是家里养的牛羊多了,眼瞅着牲口没水喝才急得出此下策。可话说回来,私自接水管这事,确实让乡亲们觉得“不公道”,也给党员身份抹了黑。吴成龙心里清楚:解决这事,既得顾着乡亲们对公平的期盼,也得让老党员心服口服,而关键就在于用党建的法子做通思想工作。
情理交融:一次让老党员红了眼眶的谈心
驻村工作队找老魏谈心时,没先忙着批评,而是先掰着手指头数他为村里做的好事--当年带头修机耕道,疫情期间守卡口……老魏听着听着,眼圈就红了。吴成龙这才话锋一转:“老魏,您为村里操的心,大伙都记着。可咱是党员,越是关键时刻,越得给大伙做榜样。这水管一拉,乡亲们咋看咱党员的担当?”
这番话像把软锤子,敲在老魏的心坎上。他一拍大腿:“是我老糊涂了!光顾着自家牲口,忘了党员的身份!”第二天一早,老魏就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见证下,把水管挪到了集体供水点下游。看着他忙活的背影,围观的村民悄悄说:“老党员知错就改,这才是咱该学的样儿。”
图为改迁取水口现场。
以点带面:矛盾化解后的“治理升级”
这事解决后,驻村工作队没闲着。他们趁热打铁利用田间地头的“一条板凳话民情”,带着党员和村民一起学政策、聊发展。主题党日活动上,党员们主动亮身份、领任务,帮着出主意、谋发展;志愿服务队挨家挨户讲节水知识,还和大伙一起共商新的用水管理制度。现在再去渔窝池村,能看见党员们带头在田间地头忙活,乡亲们聚在村口唠嗑时,聊得最多的是“今年庄稼能多收几成了”。
这场用水矛盾的化解,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真章。当驻村工作队把案头的“问题清单”化作走村入户的“服务清单”,当党员把“责任”扛在肩头,乡亲们的心就慢慢聚在了一起。如今的渔窝池村,储水堰塘的水慢慢涨起来了,人心也跟着暖起来了,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稳当咯。
(后记:基层治理从来不是件容易事,可只要把党建的根扎深,把群众的事放在心尖上,再难的坎也能迈过去。这或许就是渔窝池村给我们的启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