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铜陵有色金冠铜业的生产车间,火红的铜水从出铜口汩汩流出,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经过炉渣缓冷、破碎筛分等自动化处理工序,实现回收再利用。
这是安徽省工业节能降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安徽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十四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超全国同期降幅4个百分点。安徽省节能监察中心在全省节能降碳工作中积极作为,工业节能监察工作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服务进园区 激活工业绿色基因
2025年6月23日至29日是全国第35个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为“节能增效,焕‘新’引领”。节能宣传周期间,由省工信厅主办、省节能监察中心和当地工信局承办的2025年节能服务进园区暨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推介会,相继在淮南、铜陵两地举行,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工信力量”。
在专题培训环节,安徽焓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虎带来的《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深刻剖析了节能降碳的政策导向与技术升级策略,提出工艺优化降本、能源梯级利用等节能增效的“实招”;省节能监察中心胡宁在《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及绿色制造体系》中详细讲解了能效提升方法论与可行实践。安徽建筑大学教授胡浩威详细解读了如何将该体系应用于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以提升其碳资产管理能力、降低合规风险,并为行业整体降碳增效贡献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有了这些知识培训和实践案例,确确实实为我们解决一些节能增效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帮助。”在淮南经开区,一名传统煤炭类转型企业的代表表示,这场高密度的培训课为他提供了可落地的降碳“工具箱”。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是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的关键。活动除了宣传培训外,节能服务进园区还有针对性地对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开展推介,以落实“强供给”,加快用能设备更新。在节能服务走进铜陵经开区活动中,南方电网综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同方节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泓泰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马鞍山卡诺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分别从能源替代与利用、企业园区生产工艺升级、设备更新等维度,构建起工业节能的服务矩阵,为企业提供节能增效的方案和思路。
节能监察不是“亮红灯”,而是为企业“导航”。“干货满满”的产品推介能够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将有效激活园区企业节能潜能。“十四五”以来,省节能监察中心持续开展节能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为铜陵、巢湖、广德、含山等地的园区300余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12场节能培训,推介46种节能技术产品,邀请14家节能公司现场分享节能案例。同时,还开展了公益性全面节能诊断5次,利用皖企服务云平台推送节能相关政策262条,邀请33家节能服务机构进驻平台,展示节能技术产品及典型案例28项。
问需“点对点” 树立企业绿色标杆
“只要企业有需求,一定要提出来,我们将尽可能为企业做好服务。”6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碳路先锋、绿动未来”。省节能监察中心一行来到金冠铜业生产车间走访调研,了解企业节能需求。
据了解,金冠铜业2012年底投产,隶属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国第一大单体矿铜冶炼工厂。投产至今,公司产量、利润逐年上升,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588.39亿元,完成利润18.2亿元,其中电铜、硫酸、电金等产量以及销售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提升绿色冶炼水平是我们节能增效的关键。”金冠铜业分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鲍镇告诉记者,在全球铜冶炼行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金冠铜业在升级改造生产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节能降碳工作,于今年初定下了90项节能降耗的目标,其中有57项管理节能、27项技改节能、6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截至5月底,该公司能源总消耗量及总支出费用较去年同比大幅下降。同时双闪和奥炉铜冶炼综合能耗都小于铜冶炼限额标准一级值。
工业领域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如今,“双碳”目标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必答题。金冠铜业通过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模式双轮驱动,成功将传统高耗能冶炼转化为绿色低碳标杆。省工信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戚军表示,今年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5周年、能效标识制度实施20周年,也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我省仍需要持续抓好节能降碳服务,树立绿色标杆。
纵深推进“市—省—国家”三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模式,我省累计创建市级绿色工厂543家、省级绿色工厂64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目前,全省绿色工厂既涵盖新型显示器件、光伏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汽车、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又涵盖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传统产业,绿色园区覆盖全省近90%的地市。
全方位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突出绿色制造对于节能降碳攻坚的支撑作用,安徽工业正以“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