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带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号召,我从新龙县绕鲁乡壮巴村转任友谊乡措日村第一书记。4200米的措日村,稀薄的空气像无形的屏障。初到时,剧烈的头痛如影随形,每个夜晚都成为煎熬。鼻腔里的血腥味,干裂渗血的嘴唇,都在提醒着这片土地的严酷。然而,更让我焦虑的是与牧民间的沟通障碍。语言障碍如同一道无形的墙,我说话时他们一脸茫然,他们交谈时我则一脸困惑,时刻提醒我外来者的身份。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时,生生阿姐给我倒了酥油茶就默默退到角落,任凭我怎么比画都只是腼腆地摇头。村里的年轻人见到我也是笑笑就走开,孩子们看见我都会绕道而行。虽然困难重重但我始终记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让我决心克服所有困难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群众干出一番实事。
学藏语,融牧区,暖民心
为了融入当地,我向会汉语的村干部泽甲和驻村队员志玛学习藏语,从简单的词汇开始,一个字一个音地模仿。渐渐地,我能用藏语和牧民打招呼,也能在志玛的帮助下,走进牧民家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当我能用蹩脚藏语说出“有困难找我”时,老党员泽尔马大叔拍着我肩膀笑道:“刘书记,你这‘高原普通话’,我们听着比酥油茶还暖!”
守护高原“生命线”:从牦牛救治到产业振兴
在措日村,牦牛是牧民的命根子。冬季来临之际,我仍记得阿查大哥急匆匆冲进村委时的满脸焦急:“第三头牦牛情况危急,快不行了!我积极联系乡政府和县农牧局,详细汇报了村里的情况。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白天挨家挨户统计牦牛数量,晚上一遍一遍地整理数据写申请材料。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周后,我们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专家团队。专家们现场培训,从添砖的摆放到牦牛的选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讲解。各种精品饲草、饲料和药品也及时送到了牧民手中。"如今,得益于有效的疾病控制措施,如使用健胃驱虫药物,村里的畜牧业发展蒸蒸日上,牦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减少,牧民们的钱包也渐渐鼓了起来。在遇见阿查大哥时他用生硬的汉语邀请我去喝酥油茶,我知道自己终于被这片土地接纳了。”
教育播种未来,让“虫草论斤卖”转向“知识论斤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措日村开展工作时,我发现当地牧民对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读书不如挖虫草”的短视观念,曾让不少孩子错失大学梦。牧民达吉的话刺痛了我:“书记,我女儿挖虫草一年挣三万!"这样的话在村里并不少见。”我耐心地给乡亲们剖析‘长远账’:‘挖虫草虽能糊口,却如浮萍逐流;而大学生能成为兽医、电商精英、旅游开发者,这才是稳固的生计之源!’我们成立了‘政策宣讲轻骑兵’,以‘课堂里的知识胜似虫草’等生动比喻,穿梭于乡间小道。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我自掏腰包和联系亲朋好友向村里的学生筹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购置了新书包、文具、新衣物等必需品,并设立了"学习优秀奖"和“进步”制度,定期对学习成绩优异和进步明显的孩子给予奖励。当登孜降措捧着新书包说“我要当医生治病”时,我明白教育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也更加坚定了抓好教育的决心。
爱心物资暖寒冬,牧民真情筑同心
措日村的冬天很冷,但爱心物资带来温暖。冬季来临我主动对接“高原暖心团队”送来2000件羽绒服及生活用品”,患有精神障碍的血珠格勒从害怕我们到逐渐放下戒备,让我欣慰。每次发放物资,村子里都充满欢声笑语,牧民们的笑容让我看到希望,更让我感动的是,如今清晨常有人悄悄在活动室门口放新鲜牦牛奶,假期学生们到驻地让我帮助复印学习资料,夜晚总有牧民来聊产业规划。从初到时牧民的怀疑,到如今他们的信任,使我在这片辽阔的雪域高原上寻觅到了最为坚实的归属感"牧民们递来的每一碗热腾腾的酥油茶,都蕴含着他们最为纯真质朴的信任,这是任何荣誉都无法比拟的珍贵礼物。
展望新征程:以“赶考姿态”续写振兴答卷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今的措日村,无数的小牛犊在草场欢快地蹦跳,村子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牧民们正在为“庭院经济”项目建设而忙碌。但我深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上,还有冷链仓储建设、游牧文化旅游开发等“硬骨头”要啃。站在4200米的草原上,望着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我愈发坚信:只要把党的政策“种”进高原土地,用脚丈量民情、用心纾解民困,这海拔云端的村落,终将开出乡村振兴的璀璨之花。(文/四川省新龙县措日村第一书记刘明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