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中国新能源车出海迎来黄金期

作者: 祁晓玲 马艳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6-30 17:45
分享到:

重庆市沙坪坝区的赛力斯汽车凤凰智慧工厂总装车间景象。(孙凯芳摄)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艳 祁晓玲

在东南亚,泰国、新加坡等国的消费者为购得一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不惜通宵排队。在欧洲,4月比亚迪销量强势暴涨,首次超越特斯拉,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逆袭”。在南美洲的巴西,中国品牌汽车销售店里的人络绎不绝。这些具象化的场景,勾勒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崛起轨迹。

一组持续攀升的数据也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中国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把先发优势转化成产业领先优势,并带动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球化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此前说道。

中国新能源车海外走俏

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底气并非单一要素驱动,而是产业体系、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物流网络等多维共振。

市场热度还在升温。2025年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1.2万辆,环比增长6.1%,同比增长1.2倍。1-5月,新能源汽车出口85.5万辆,同比增长64.6%。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出口车型也越来越丰富。除纯电动汽车外,插电混合动力汽车表现出色。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5月插混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4倍至7.4万辆。1-5月,插混汽车出口31.5万辆,同比增长2倍。

不仅是乘用车,来自中国的新能源商用车也日益受到欢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5月,新能源商用车出口4.1万辆,同比增长2.3倍。

热销的背后,是技术与成本优势的集中释放。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实现强势增长,核心得益于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与规模优势。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特别是插电混动车型销量不断走高。这一技术与规模优势的延伸效应,不仅巩固了中国新能源车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更推动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在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插电混动车型凭借油电互补的特性,展现出替代燃油车的显著优势,印证了技术突破对市场开拓的关键作用。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增长率显著,背后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中国车企掌握了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极高,功能强大且成本低。这得益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依托规模经济效益,零部件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早,积累的技术经验远超国外车企。正因如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持续畅销,销量表现甚至超越丰田、大众等传统汽车巨头。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底气并非单一要素驱动,而是产业体系、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物流网络等多维共振。2024年,商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多个维度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包括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完善国际物流体系、加强金融支持、优化贸易活动促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以及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等。

在多重利好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出口或将一路走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含本地生产)将达到140万辆,增速达到10%。其中,拉美、东盟与中东等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重点区域。

车企“出海”方式多样

从过去以产品为主的贸易,到生产的本土化,到合资合作,一直到共建共生的产业生态,是中国车企更好参与全球发展的新模式、新亮点,这也是目前正在破解的课题。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企出海的方式也悄然改变,从单一的产品贸易升级为多元化战略布局。车企不仅加速产品出海,更将产能落地作为核心策略。日前,长安汽车首个海外新能源整车工厂泰国罗勇工厂正式投产。比亚迪柬埔寨乘用车工厂举行奠基仪式,工厂将聚焦新能源车生产,年产能达1万辆,并将于第四季度投产。商用车领域同样动作频频。2024年12月,宇通首个海外新能源商用车工厂动工。

中国车企的“融进去”不仅体现在产能布局,更深入到品牌建设、营销模式和服务体系的本地化。作为新势力中最早探索出海的品牌之一,小鹏汽车将“品牌全球化”与“运营本土化”深度结合,探索了四种因地制宜的商业模式:在丹麦采用直营+代理的“新零售”模式,在北欧其他国家采用代理模式,在德国、法国采用子公司+经销商模式,其他欧洲国家则采用总代理模式。小鹏汽车国际业务总经理唐志坤日前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灵活策略帮助小鹏快速覆盖了欧洲90%以上的市场,并在欧洲4万欧元以上中高端纯电车型市场夺得销量冠军。

与整车厂步调一致,零部件制造商与服务商,也开始了出海的航程。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蜂巢能源、国轩高科、欣旺达、远景动力等均已在海外建厂。充电桩方面,能链智电表示将深入欧洲充电服务市场,开展欧洲本地化服务;特锐德则在中亚、东南亚、俄罗斯、欧洲等地区均有充电设备的出口;特来电此前与马来西亚本土电动汽车充电运营商EVPower?SdnBhd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在多个场景下共同布局充电基础设施网络。

这些产能布局不仅是生产基地的海外延伸,更标志着中国车企从“产品出口”向“本土化制造”的战略升级。

此外,中国车企还积极与海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甚至共建品牌,以推动新能源汽车出海。2024年5月,零跑汽车与Stellantis集团成立零跑国际,Stellantis集团在欧洲安排了零跑电动车型的本土化生产,使零跑汽车的产品直接在欧洲落地。奇瑞汽车与西班牙Ebro-EVMotors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巴塞罗那建立合资电动汽车生产基地。2020年,长城汽车收购泰国罗勇工厂,成为首家全资进入泰国的中国汽车品牌。2024年1月12日,长城汽车旗下电动汽车品牌欧拉好猫在罗勇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正式下线,成为泰国本土生产的第一款量产纯电动汽车。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从过去以产品为主的贸易,到生产的本土化,到合资合作,一直到共建共生的产业生态,是中国车企更好参与全球发展的新模式、新亮点,这也是目前正在破解的课题。

“2025年是中国推进新能源汽车‘新国际化发展’扎根落地的关键一年,中国车企要用先进制造和先进产品服务全球市场。”张永伟称,过去,车企更多的是把中国制造的整车卖出去,未来,需要把生产更多放在市场所在地,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既要有贸易也要有投资,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用利益协调的新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

“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要按照出口目的地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去做,有针对性地改进。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要做大量本土化适应改进工作,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满意度。”

新能源汽车“出海”一路高歌猛进,不过,海上既有风景,也有风浪。各国不同的政策法规,是中国新能源车“出海”的一道“关卡”。如近期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带来挑战。

但关税并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面临的唯一挑战。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逐步上升,低碳管理也成为新能源汽车合规“出海”的核心议题。以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为例,其要求电动汽车电池披露产品碳足迹信息,提供电池标签及“数字护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新能源汽车在欧盟市场的合规成本,并对车企在出口过程中提升ESG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海外市场的补能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数据,中国、欧洲、美国2023年车桩(公共充电桩)比分别为8.7:1、16.7:1和26.4: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欧美新能源汽车补能体系还不完善。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技术的本地化适配是更深层次地“融进去”。唐志坤向中国工业报记者坦言,受限于欧盟、东盟国家不同市场的法规,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尚未完全在海外释放。目前,小鹏汽车正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推动法规开放,并在德国、中东、香港等地进行大量测试和路试,为法规放开后快速建立领先优势做准备。

“中国目前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充电网络,如果‘出海’,也可以搭建全球高质量的智能超充网络。”湖南京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茂健在2025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上分享了关于出海充电设施的建议。他提出,与全球伙伴(设备商、运营商、金融资本、本地资源)合作,共同建设高质量的全球智能超充网络,避免内卷,实现共赢;推动中国、欧洲、东盟等地区检测标准互认,消除重复认证壁垒;建立技术共享平台和专利池,开放共享我们在光储充、兆瓦超充、V2G、大电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组建绿色基金和区域专项投资,共同撬动资金建设全球充电网络的“毛细血管”。不仅输出设备,更要输出中国成熟的技术(如全球最大重卡充电网络经验)、品质和服务体系。

“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要按照出口目的地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去做,有针对性地改进。出口的新能源汽车要做大量本土化适应改进工作,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满意度。”崔东树说,“在销售维护方面,也要做一些相应的努力,在海外要建立良好的使用环境,不管是充电设施还是售后维护等,都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用车满意度提升。”

“应加速落实‘双向奔赴、深度融合’的新合作模式。”张永伟称,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合作的路径更加多元化,而且更具创新性。在海外本地化生产的基础上与海外企业形成了资本、品牌的合作,或者利用中国的制造和技术优势,为其他国家汽车产业赋能,催生了中国车企参与全球发展共建共生的新业态、新趋势。

张永伟建议,下一步,应把握全球合作机遇,建立和完善与国外政府间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话机制,加强在政策、法规、投资、标准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充分运用国际合作机制与平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促进实现关键技术、市场、金融、供应链、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

张翔则提醒:“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要抓住机遇,因为窗口期可能只有几年,国外车企在积极学习和追赶中国车企的先进技术,中国车企领先优势可能会逐渐缩小,所以要通过不断创新和进步,提升产品竞争力,赢得海外消费者认可。”

作者:祁晓玲 马艳

编辑:袁海霞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