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码乡村生态振兴的“碧水金山”答卷

©原创 发表时间:2025-06-30 14:22
分享到: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响应“美丽乡村战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碧水金山行”实践团于2025年6月21日奔赴山东省德州市,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主题社会实践。从水土生态调研到校园绿色宣讲,从修复技术座谈到环能企业参访,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青春解码乡村生态振兴。

解码“生态经”

一抵达大薛庄村,实践团便被其独特的水韵风光所吸引。在仙人湖、马颊河的环抱之中,这个曾经的“落后村”已蝶变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当地巧妙利用三面环水的生态优势,打造了“快乐向前冲”、全国钓鱼明星赛等特色文旅活动,将“绿水”转化为带动村民致富的“活水”。

通过与村主任的深度访谈,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文旅产业兴起、村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基石,也为后续的生态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实践团在大薛庄村文化广场开展民生调研活动,村民们热情参与问卷填写,逾百份问卷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桥梁,让青年倾听到村民对于生态环境改善的真实心声。

探访“绿动能”

实践过程中,成员们带着震撼与思考探访了华能德州丁庄水上光伏项目。技术人员详细介绍了水上光伏在能源转型浪潮中的机遇(集约用地、适配水面)与挑战(极端天气、并网压力、板面清洁难题)。一组数据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绿能的力量:以1MWp电站为例,年发电约120万度,可减排二氧化碳近1200吨,并显著减少粉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

随后团队转战村里的污水处理点,通过相关负责人的介绍,系统了解了从格栅除杂到生化降解的完整流程。无论是水上光伏的“开源”还是污水处理的“节流”,都生动展现了科技创新在能源环保领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为青年学子认知绿色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播撒“绿种子”

带着守护生命之源的使命感,实践团还走进大薛庄小学,为六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资源与环境保护科普宣讲。

从水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到全球水资源的匮乏现状,再到日常环保行动指南,宣讲深入浅出,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随后的“生态小卫士”知识竞赛将气氛推向高潮,同学们围绕土壤、大气、水、固废等污染问题踊跃抢答,来自学校的特色文创奖品和惊喜小礼物,既是对知识的奖励,更是将生态文明的种子深深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看着同学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和表达出的环保决心,实践团成员深感价值所在。

汲取“沃土智慧”

这一天,成员们将课堂搬到了乡村治理的最前沿和农业生产的田垄间。上午,在大薛庄村深耕27年的老支书以最朴实的语言,分享了饱含泥土气息的治理智慧。

他坦诚剖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资金短缺、人情掣肘等现实困境,也满怀期盼地勾勒着未来:期待政策资金助力乡村旅游兴旺、带动村民致富;完善水网水利保障生活灌溉提升收益。

“农村工作,太难了!”老书记语重心长的感慨,道出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他建议年轻人“多去大城市闯闯”的背后,是对扎根乡土所需非凡韧性的深刻认知,也给环境学子们上了沉重而宝贵的一课。

下午,成员们径直扎进大薛庄村广袤的田野。金黄的麦浪预示着丰收的希望,翠绿的蔬菜大棚孕育着增收的生机。老乡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锄头与笑语交织成最动人的田园交响。成员们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既是村庄经济的根基,也是村民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乡村振兴故事的舞台。

问道“修复术”

实践后半程,团队走进中科华鲁土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开启了一场专业深度的技术探索。

通过技术研讨与专家座谈,成员们系统学习了工业与农业土壤修复的技术差异、主流工艺原理、行业瓶颈及前沿应用。高主任的介绍,让大家触摸到土壤修复行业最真实的肌理:工业场地的“精准攻坚”与农田的“生态守护”并存,科技与污染博弈,传统与创新交融。

同时,技术复杂性高、适配性差、监测修复瓶颈、资金短缺、地下水污染边界刻画难、新技术成本高风险大……这些行业痛点,也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指明了攻坚方向。高主任对学子提出的宝贵建议令团队成员深刻意识到,未来不仅要用专业知识破解技术难题,更需在污染治理与生态发展间架起可持续的桥梁,守护脚下这片珍贵的土地。

深研“地下水”

实践团在活动过程中聆听我校刘洋老师《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筛选、识别、评价与溯源》和常振波老师《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的专题报告,系统构建了从污染风险筛查、精准识别评价到污染溯源及数值模拟预测防控的理论框架,领略了科学分析对精准治理的关键作用。

同时,中科华鲁公司的项目汇报(《联盟化工老厂区东地块调查》、《运输分公司原东奥化工地块治理》),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实践。从详尽的污染状况调查到“调查-修复-管控”一体化的治理方案落地,清晰展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全链条过程。

随后,团队成员深入实验室,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了解土壤修复预处理流程(破碎、筛分、混合),学习土壤与地下水采样设备,深刻认识到每一份样本数据对污染治理决策的基础性意义。这一天的行程,实现了从“听知识”到“做实践”的跨越,让地下水污染防治从书本走向行动。

感悟“自然韵”

实践尾声,我们走进风光旖旎的减河湿地风景区,进行了一场纯粹的自然洗礼。

开阔水域、摇曳芦苇、清脆鸟鸣、点缀的野花……漫步生态栈道,我们沉浸于湿地的宁静、和谐与蓬勃生机。碧水映蓝天,绿苇筑屏障,飞鸟掠清波,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此行是心灵的洗礼,更是行动的号角。我们深知,守护这方美丽,需要从日常点滴做起——不乱丢垃圾、爱护花草、节约资源。减河湿地的清风碧水,已深深烙印心间,时刻提醒我们:守护家园绿水青山,青年一代重任在肩。

我们解码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大薛庄经验”,感受了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汲取了基层治理的泥土智慧,求索了环境修复的前沿技术,也于湿地怀抱中深化了对生命共同体的体悟。

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环境学子,我们将铭记这份带着泥土芬芳的实践印记,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专业素养,继续探寻生态治理之道,为绘就美丽乡村、绿美中国的壮丽画卷贡献青春力量!守护碧水青山,我们永远在路上!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