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姜驿村委会驻村工作队,我们始终坚信“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自驻村以来,我们工作队始终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在姜驿村的土地上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从党建引领到产业发展,从环境整治到民生改善,每一步前行都凝聚着汗水,每一处变化都承载着希望。”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驻元谋县姜驿乡姜驿村委会第一书记周朝德表示。
筑牢党建堡垒,夯实振兴根基
乡村振兴,党建先行。为了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工作队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着力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在每月组织党员开展“主题党日+乡村振兴”活动中,将政策理论学习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让党员干部在学中干、干中学。同时,创新推出“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负责政策宣传、民情收集和矛盾调解,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在村“两委”班子建设上,注重选拔培养年轻干部,通过“传帮带”机制,让年轻干部在产业发展、项目推进等工作中历练成长。2025年5月,积极鼓励村“两委”成员充分发挥村组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在苗圃园项目建设中,村“两委”干部发挥了关键作用,仅用20天就完成了73.48亩土地流转工作,展现了姜驿干部的实干担当。
激活产业引擎,拓宽增收渠道
苗圃园:筑起村民“稳增收”新平台。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针对姜驿村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我们工作队立足村情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路子。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确定了以苗圃园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在推进苗圃园项目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存在顾虑,担心租金不能按时兑现。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我们工作队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宣讲政策,算清“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的经济账。同时,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苗圃园建设,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不仅能获得土地租金,还能在苗圃园务工增加收入。正在建设的苗圃园已吸纳35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达4000元。
除了苗圃园项目,还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通过邀请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到村授课、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种养技术水平。目前,村里的夏秋蔬菜种植、反季节面积已扩大到153亩,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60万元。看着村民们在产业发展中收获满满,我们深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同时,也让我们坚信,只有把产业做起来,乡村才能真正活起来、富起来。
土地流转:启动乡村产业“新引擎”。土地流转是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我们立足本村实际,通过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成功实现700亩土地流转,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深入调研,精准定位发展方向。针对姜驿村存在土地闲置、分散经营、产出效益低等问题。驻村工作队协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底数情况;同时,对全村土地的地形地貌、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进行全面勘察,绘制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本村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引进了以发展精品蔬菜种植业为主的元谋森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后续土地流转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广泛动员,凝聚土地流转共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让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并非易事。为此,我们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动员工作。一方面,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小组会、院坝会,向村民宣讲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的村民,进行一对一入户走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消除村民后顾之忧。通过不懈努力,村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逐渐转变,从抵触到接受,再到主动参与,为土地流转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群众氛围。
三是创新模式,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流转模式。采取“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的农业企业,签订长期土地流转合同。在利益分配上,农户不仅可以获得每亩每年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优先在流转土地上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村集体通过提供土地流转服务,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壮大村集体经济;企业获得规模化、集约化的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了农户、企业多方互利共赢。
四是强化服务,保障土地流转顺利推进。为确保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建立了长效服务机制。流转前,协助企业和农户做好土地丈量、边界确认、合同签订等基础工作;流转中,及时协调解决土地纠纷、用水用电等问题;流转后,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监督,保障农户权益。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完善流转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灌溉水渠、田间道路,安装农业生产设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五是流转沃野,产业振兴成效显著。通过700亩土地流转,姜驿村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使农户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00多元;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服务管理费收入为村庄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流转土地上种植的特色农作物获得丰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了170余人脱贫劳动力就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改善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数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工作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环境卫生是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契机,发动全村群众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工作队成员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动手、共建美丽家园的良好氛围。建立起了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每月对各村民小组的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公示,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经过长期的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的卫生意识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福祉,不仅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承诺,更是提升全社会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让我们共同携手,以更有力的举措改善民生福祉,让幸福像阳光一样洒满每个角落,让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能在温暖的民生保障中绽放光彩,共同书写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筑牢防返贫底线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姜驿驻村工作队如同扎根乡土的“哨兵”,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决心织密防返贫监测网络。脚踏泥土走村入户,用笔记本记满每家每户的收支明细、劳动力状况和产业需求,将易返贫致贫风险点一一标注在民情地图上。针对监测对象,工作队创新“一户一策”帮扶机制,为缺技术的农户积极对接乡农业农村工作人员开展田间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为务工不稳定的群众积极联系村内种植基地,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因病负担重的村民协调医疗救助,把政策红利送到床头炕边。
工作队还牵头建立“预警响应”机制,联合村“两委”、村民小组长构建监测防线,每月开展收入动态核查,每季度组织产业帮扶成效评估。在产业帮扶中,带领村民将分散式的传统种植模式转化为现代科技精品蔬菜种植,引进企业打造钢结构蔬菜大棚,带动群众精品蔬菜种植方向发展。向上争取财政资金369.81万元建设冷链物流集贸中心,解决保鲜难题,让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鲜蔬峁”。如今的姜驿,群众喜笑颜开,农闲饭后和传统节日时,穿上了傈僳盛装,在村活动广场载歌载舞。村集体流转土地收益见证着防返贫成果,工作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筑牢防线,让乡村振兴的基石越筑越牢。
凝聚发展合力,共绘振兴蓝图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村民的参与是关键。为此,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积极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看到村民们从“要我振兴”转变为“我要振兴”,我们感到无比欣慰,也更加坚定了实干兴村的信心。
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才能绘就美丽画卷。作为姜驿村的驻村工作队,将始终牢记使命,带领工作队成员扎根基层、真抓实干,与全村村民一道,共同谱写姜驿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让姜驿村的天更蓝、水更清、产业更兴旺、村民更幸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