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面对《巴黎协定》碳中和目标倒计时与全球气候危机加剧,能源行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6月25日,在京举行的“数智引领未来:能源系统‘智与绿’范式大会暨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启动仪式,以促进企业技术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协同发展,助力能源行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加速全球能源系统向“智”与“绿”的范式转移。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外交部原副部长、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认为,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要奏响能源革命与通信技术的交响曲。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需增长至每年4万亿美元,而传统能源系统效率低下、碳排放强度高等问题亟待突破,智能化与低碳化“双轨”并行已成为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核心命题。
在当今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中国愿与全球伙伴携手,以数字之智绘就绿色之路,用创新之光点亮零碳未来。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家碳中和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周组委会主席傅成玉期待:政府进一步完善碳定价、绿色金融等制度设计;企业将碳中和纳入核心战略,避免“运动式减碳”;学术界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缩短商业化周期。
全球气候变化已从未来挑战变为现实危机
气候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剧,高温、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发。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过去1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刘振民认为,全球气候变化已从未来挑战变为现实危机,自1990年以来,历经35年的不懈努力,各国达成了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及2015年《巴黎协定》3个法律文件确立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了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各自能力的原则,构成了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
其中,《巴黎协定》确定了所有国家以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为核心的自下而上的行动模式,开启了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50多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覆盖全球92%的GDP、89%的人口及88%的碳排放。“虽然各国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措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重点即能源转型。”刘振民说。
2023年,迪拜气候大会决定开启全球有序脱离化石燃料的能源转型进程。2024年,巴库气候大会达成的一揽子成果,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绿色发展的大势,为推进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动力。2025年以来,一些国家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盛行,都在干扰全球能源建设。但是要有信心,全球能源转型不可逆转。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比要从2020年的16%增加到2050年的77%。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和清洁技术应用市场,一直是全球气候行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刘振民表示,中国持续推动能源机构绿色低碳转型,积极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非化石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超过19.4亿千瓦,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58.2%。其中,风电和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4.08亿千瓦,已提前6年实现2030年风光发电装机合计12亿千瓦装机的目标承诺。
数智化是碳中和的“关键加速器”
纵观人类文明史,能源始终是文明跃迁的基石。傅成玉认为,碳中和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人类共同命题。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在光伏、风电、储能等领域已形成规模与技术优势。但是,实现碳中和仍需破解“能源安全、经济可行、绿色低碳”的不可能三角,这要求打破路径依赖,即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化与新能源规模化“双轨并行”;强化国际合作:通过技术共享、资本联动加速全球低碳转型。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加速演进,碳中和已成为一场涉及技术、产业和制度的系统性变革。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不仅是国际责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傅成玉分析,能源革命新使命:从“高碳”到“零碳”。目前,全球能源结构正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驱动”,新能源产业成为各国竞争的新赛道,而数智化是碳中和的“关键加速器”。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将推动构建“技术-产业-金融”协同生态,让数智化真正成为减碳的“隐形翅膀”。
傅成玉认为,数字技术与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新范式:一是智能生产。AI优化风光发电预测、数字孪生提升电网稳定性;二是智慧管理。区块链实现碳足迹全生命周期追踪,物联网助力工业节能;三是模式创新。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资源,绿电交易平台激活市场活力。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上具有优势,需进一步开放数据、统一标准,避免“绿色转型”与“数字转型”脱节。
实际上,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人类利用能源在迭代更新,从柴草能源到煤炭到石油天然气,从化石能源到水能和核能再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能源系统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人工智能遇见新型电力系统,当区块链接驳碳交易市场,当工业互联网重构能源效率,数字化已不再是技术选项,而是零碳转型的基础设施。中国应推动数字能力建设成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内容,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利用绿色能源的智能化。”刘振民表示。
未来能源系统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耦合
随着数字技术在大国博弈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数字鸿沟可能扩大发展中国家在智能化、绿色发展领域与发达国家的鸿沟。刘振民分析说,未来能源系统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耦合,将进一步优化能源供给侧的生产以及消费侧的使用效率,通过加强数字技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通过数字化构建新型电力网络传输系统,将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的精确度及稳定性。
能源系统智能化与绿色化不仅关乎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更是全球气候行动突破“瓶颈”关键所在。对此,刘振民分享三点思考:第一,以“智”破局,构建能源治理的新范式。建议加快能源转型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破解风光资源波动性与电网稳定性的矛盾。第二,以“绿”筑基,开辟产业升级的新赛道。期待更多企业将数字基因植入绿色产业链,在智慧电网、虚拟电厂、碳足迹追踪等领域形成技术—标准—商业的闭环创新。第三,以“合”致远,打造全球治理新生态。我国愿与各国分享“新能源+储能+智能调度”中国方案,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数据中心,让“数字丝路”成为南南气候合作的新纽带。
据介绍,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是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下的专业委员会,目的是响应国家“3060”战略目标,探讨“数智化”与“绿色化”如何重塑全球能源未来,推动新能源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强国内外新能源与碳中和领域合作交流,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绿色能源建设,助力全球低碳转型。傅成玉表示,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的角色,即做全球低碳合作的“织网者”。
傅成玉认为,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的成立,旨在搭建三大平台:一是政策对话平台。解读国内外碳规制趋势,助力企业规避贸易壁垒;二是技术合作平台。促进中外联合研发,尤其在储能、氢能、碳捕集等前沿领域;三是项目对接平台。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投资,输出中国解决方案。未来,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新能源与碳中和分会将重点服务中小企业“走出去”,通过能力建设、风险预警、资源匹配,帮助中小企业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中找准定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