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茗慧
工业遗产的物质痕迹承载着强烈的历史叙事潜力。柏林工业大学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自然锈蚀的钢板表面相较于人工喷涂表面,能显著激活受试者海马体的怀旧情绪反应。这种现象揭示了工业遗产改造和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未经人工干预的诸如锈蚀等肌理特征因其非均匀性、偶然性特征,往往比标准化处理的表面更具情感共鸣潜力。
例如在北京798艺术区内,依然保持着一些原始工业符号:裸露的蒸汽管道、生锈的钢铁桁架、斑驳的红色标语,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视觉化石,构建历史在场感。设计师有意做了废墟化处理,刻意保留墙体的裂缝、剥落的油漆,形成“未完成感”,暗示工业文明的消逝与重生。包豪斯建筑的红砖墙面与现代玻璃幕墙并置,粗糙混凝土与光滑金属雕塑对比,强化时间维度上的断裂与缝合。当然这里也少不了一些艺术家涂鸦、装置艺术(如巨型齿轮雕塑)、嵌入厂房结构,由此也形成“工业废墟+当代艺术”的视觉蒙太奇。“废墟美学”的视觉修辞,将工业遗产的衰败转化为一种“怀旧的崇高”,以残缺的物理形态激发观众对集体记忆的想象,同时以艺术介入的“野蛮生长”姿态,构建新旧共生的文化张力。由此也形成了极强的反差感,巨型冷却塔下的露天音乐会、锈蚀锅炉旁的奢侈品店,制造历史沉重感与消费轻盈感的戏剧性碰撞,人们游览购物,乐此不疲。
除了由材料肌理所制造的叙事性审美以外,新兴的信息科学为工业遗产的景观叙事性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当工业遗产能够重塑景观的历史样貌,人们就能够在景观之中体会到历史与现在、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这将大大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及对工业历史的感悟。由此看来,将今天诸多新兴科技引入景观导览就是必然趋势。北京首钢园设计的AR导览系统开创了工业遗产数字化叙事的先河,该系统基于科学算法,实现了墙面锈迹图案这一工业痕迹与历史影像的精准锚定。在设计过程中,团队特别参照人机工程学,将核心功能按钮的触控热区扩大,显著提升了交互效率。据现场测试数据显示,该系统使游客的空间信息检索效率提升,因为该系统可以重现历史的厚重感,游客对参展的兴趣也提高不少。由此验证了数字技术对工业遗产叙事能力的增强作用。
不仅在工业遗产的维护和设计中,设计师极力去实现一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同样工业景观的历史场景重现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用品之中。许多的家居设计引入了工业元素,如上海杨浦滨江的“工业风”家具系列,通过CNC雕刻技术将龙门刨床导轨的曲线参数转化为家具轮廓线,既保留了金属切削的粗糙质感,又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功能拓展。但是工业元素的引入是有门槛的,这要求设计师平衡历史还原性与当代审美需求。市场数据显示,该系列复购率比同期产品都要高,这充分证明工业美学如果设计得当,就具有持久的市场价值。
通过对上述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生活之中,会对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场景或物品产生历史归属感,不论是对于工业历史遗产还是对于当代新的工业品,通过材料科学的视觉转译和信息技术的场景重现都成为人们审美的新的锚点。如果想要成功实现这种审美理念,就必须基于“材料-技术-叙事”的这一三维转化体系,不论是采用材料科学的重建还是信息技术的虚实结合,这一工业痕迹的叙事性审美理念都必须通过对工业原始状态的还原才能实现。人们由此可以通过切实的、在场的感受去体悟工业时代的宏伟历史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的技术都是为具体事物的叙事性服务的,而这种叙事性才是人们对工业痕迹审美的根本。人们所热爱的并不是锈蚀斑斑的钢铁,而是从这种痕迹中所能听到的历史回声和感受到的工业力量。
本文也力图于展示工业痕迹设计改造中的“物质痕迹科学-视觉叙事强化-功能空间再生”这一路径,一切的起点在于新兴技术的成熟,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完美地还原工业遗产中的历史痕迹,在此基础上艺术的创作和设计才成为可能,才能进一步增强历史叙事性审美能力。未来研究可向两个方向深化:其一,基于对工业和历史的学习从而开发工业产品的肌理材料的自动生成算法,准确还原工业材料的历史性,实现设计与文化保真的平衡;其二,探索全息投影技术等在导视系统中的伦理边界,避免过度虚拟化导致的真实感消解。随着材料科学、AR技术、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的成熟,工业痕迹的视觉转译和场景重现将进入更精准、更具交互性的新阶段,工业遗产中的叙事性审美理念也会更加完善。
但是这一审美有时也会带给人一种假象,即历史感就等于美感,好像人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感受就能实现对历史重现的审美,好像有了历史感就可以抛下美的本身,但事实却不是如此。历史感只有通过叙事性才能实现人们对工业痕迹的审美,不是一切历史感的东西都具有叙事性。所以这也要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必须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素养,设计是设计师的诗词,没有足够的历史文化是不可能谱写出美的诗篇,也不可能给产品带来真正的叙事性,盲目地跟风创作,只会弄巧成拙。只有能准确地还原这种叙事性,这样的审美理念才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