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梅
在新经济蓬勃兴起并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工业、文化以及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已然成为推动经济实现增长、促使产业升级以及丰富民众生活体验的一条重要途径,这样一种跨产业的融合模式,为传统产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同时还创造出了一系列新颖独特的业态和产品,契合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融合发展现状:趋势凸显,成效初显
近些年来,工业、文化以及旅游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越发显著。在过去五年里,全国工业旅游项目数量增长30%,参观人次年复合增长率为15%,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察觉到自身具有的旅游价值,纷纷开放工厂、展示生产线并且设立博物馆,以此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比如上海的M50创意园,之前是上海春明粗纺厂,如今已成功转变成为集艺术创作、展示以及交易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50万人次,带动周边相关产业收入增长将近2000万元。文化产业在旅游当中的渗透也持续加深,各地借助挖掘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打造出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西安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大唐文化”主题旅游活动,2024年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文化旅游相关收入占比超过60%。
融合模式多样:创新驱动,协同发展
工业旅游把工业生产流程、工厂的整体风貌以及工人的日常工作生活等当作主要吸引游客的亮点,为游客带来科普教育、生产流程参观以及产品体验等服务。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这座博物馆凭借青岛啤酒厂历经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及独特的酿造工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万人次。游客身处此地,可知晓啤酒酿造的全部过程,而且还可以参与啤酒品鉴、自己动手制作啤酒等互动体验活动,借助工业旅游这种形式,青岛啤酒在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得到了提升,促使产品销售额增长15%。
文化旅游着重于把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以及服务当中,借助讲述文化故事、营造文化场景等方式,来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受。就像乌镇,它以江南水乡文化作为核心要点,打造出戏剧节、木心美术馆等一系列文化项目,在乌镇举办戏剧节期间,游客数量与之前相比增长35%,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凭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乌镇成功塑造出了独特的旅游品牌形象。
工业+文化+旅游:多元融合,打造综合体验
部分地区尝试把工业、文化以及旅游进行融合,打造出综合性旅游体验,像广东佛山的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把旧厂房和旧仓库改造成公共文化设施、文创空间以及新业态消费场所等,这里有传统陶瓷工艺的展示和制作体验,现代艺术展览、创意集市等文化活动,并且配套了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创企业入驻,达成了产业转型、文化传承以及旅游发展协同共进的局面。
无锡作为百年历史工商名城,其工业遗产资源颇为丰富,该市陆续公布了两批共计34处工业遗产,这些遗产大多集中在老城内长度为6.6公里的运河沿岸区域,这些工业遗产借助多种途径达成了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其中部分工业遗产经过改造成为设计园、产业园。例如,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它是由原来的无锡庆丰纺织厂仓库改造而来,如今已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之地。另外,一些工业遗产与文旅产业相结合,摇身一变成为文博场馆,像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便是如此。
无锡凭借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以及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产业,推出了“新质生产力无锡之旅”项目,这条游线覆盖了阿斯利康、高新区展示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基地等产业点位以及钱穆、钱伟长故居、阿炳故居等文化地标,首批梁溪、新吴线发车之后,将全面开启包含锡山、惠山、滨湖、经开等区域的6条线路,吸引来自深圳、南京等多个地方的高中毕业生免费参观游览,使得游客在感受无锡产业发展进程的同时领略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未来发展方向:深化融合,持续创新
在新经济背景下,工业、文化以及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待持续深入推进并实现创新,一方面,各地需要对工业、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以此丰富旅游产品的供给情况,比如说,可以鼓励更多工业企业开放有特色的生产环节,开发工业主题文创产品,深入挖掘小众文化、非遗文化,打造个性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各地需要借助新技术,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以及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精准设计旅游线路以及产品,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整合不同地区的工业、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工业、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在新经济背景下有着广阔的前景展望,凭借不断探索创新融合模式、挖掘特色资源、加强合作,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以及机遇。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渭南农业数字化转型研究(2024GZZ01);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研究——以渭南市县域为例(2024ZC-YBXM-028);陕西农业农村现代化软科学基地;陕西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