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为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好房子”建设要求,建材行业积极推进“好材料适配好房子”工作,并就健康、安全、绿色、优质等特征“好材料”作出专业诠释和具象化的定义。
混凝土产业作为建筑行业的基石,承载着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重任。该产业以水泥、砂石骨料等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搅拌站加工成各类混凝土产品,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房屋等建设领域。产业链上游涵盖原材料开采与加工,中游为混凝土生产与配送,下游则直接对接建筑市场。
在天津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浪潮中,混凝土行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天津混凝土市场在“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重考验下,行业洗牌加速。然而,在这片“内卷”的红海中,天津金隅混凝土有限公司却凭借技术创新、数智赋能和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逆势突围之路。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走进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实地调研采访,探寻其成功背后的密码。
科技破冰 创新突围
2025年的中国混凝土行业,正经历着近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百年建筑网数据显示,全国混凝土产能利用率已连续18个月低于10%,天津地区近300家搅拌站陷入“价格战”,部分企业C30混凝土报价跌破成本线。
而在这片“红海”中,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向好:2023年利润扭亏增利1.53亿元;2024年利润总额同比增加1000多万元;2025年5月份产量同比增长7.3%,风电专用混凝土订单合同量2000多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家老牌国企在行业寒冬中的“破冰”答卷。
在技术实验室,“不发火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自修复混凝土、轻质混凝土......展区内多款自主研发混凝土产品引得记者们频频驻足,争相提问。”
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技术负责人向记者详细介绍:“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混凝土,每一款都是为解决特定工程难题而研发的‘特种兵’。”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彩色透水混凝土。”该负责人拿起一块重量非常轻且彩色的样品向记者展示。它不仅具有多种可选颜色,更重要的是透水性好,既美观又环保。
随后,该负责人指着一块看似普通但密度明显更大的混凝土块说:“这是我们的重混凝土,密度是普通混凝土的1.25倍。它含有特殊的骨料,能有效屏蔽辐射,已经在多家三甲医院的放射科建设中投入使用。”
“最让我们自豪的是这款C80高强混凝土。”该负责人难掩兴奋地说,它的抗压强度达到80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能承受8吨的重量!我们通过纳米技术和特殊添加剂,让它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天津某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就采用了这款产品。
该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年将营收的5%投入研发,就是希望能用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这些产品不仅性能优异,很多还采用了工业固废作为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这些的“黑科技”并非偶然。据悉,该公司完成的880米超高层泵送实验(模拟泵送2160米),至今仍是行业纪录。技术团队与天津大学合作的“高抗蚀混凝土”,已成为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工程——中国联通京津冀数字科技产业园的核心建材。
2024年5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阎晓峰提出用“好材料”适配“好房子”的工作要求。向全行业发出了《全面提升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倡议书》,号召建材企业加快提升质量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大品牌培育和发展力度,更好满足“好房子”建设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聂亮国告诉记者,当传统混凝土企业还在比拼产能时,金隅人已把目光投向“高精尖难”。比如独家供应全球陆上首个185米风电塔筒批量项目,全套供应天津最高176米风电钢混塔项目等。这些新质生产力,不仅让混凝土能抵御盐碱腐蚀,更让“基建报国”的理念渗透进每一方混凝土。
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看似普通的混凝土正在科技的赋能下焕发新的生机。这些“会呼吸”、“能变色”、“超高强”的功能性混凝土,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建筑方式和生活环境。
数智赋能 绿色发展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混凝土产业正逐步向绿色、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协同合作日益紧密。
走进天津金隅混凝土武清站的智能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13个站点的生产数据;“智能过磅系统”;“AI防遗撒系统”自动控制下灰;“智能吹灰系统”等让混凝土生产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这样的数字化实践早已开始。聂亮国介绍,2016年,该公司全国率先推行生产信息化;开发的办公系统2.0版已在金隅集团推广。天津金隅混凝土用“数字基因”重构传统产业逻辑。
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全封闭的钢结构厂房、智能喷淋系统定时降尘、砂石料仓全封闭隔音,搅拌车进出都要经过自动冲洗平台。聂亮国介绍,公司早在2012年就建成了天津市首家全封闭绿色环保搅拌站“振兴站”,如今,13个站点中有6个获评“绩效引领性企业”,4家单位获得绿色建材三星认证,单位混凝土生产能耗达行业1级标准。
“绿色发展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我们引入新能源罐车,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节能减排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聂亮国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振兴站,0.2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太阳能板,年发电量约20万度,不仅满足站内部分用电需求,多余电量还能并网销售。
“环保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聂亮国举例,天津市混凝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近三年当地搅拌站倒闭47家,而金隅却新增2个站点。“国企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社会账”聂亮国说。
天津金隅混凝土的绿色转型还体现在资源循环利用上。公司每个站点都配备了砂石分离机,将废弃混凝土中的砂石洗净再用,泥浆水经过处理后100%回用于生产。聂亮国说:“我们用绿色技术重新定义了‘传统产业’的边界,让混凝土生产从‘脏乱差’变为‘绿富美’。”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降碳技术将成为水泥混凝土行业的必然趋势。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技术创新与设备升级等多措施并举,混凝土行业有望在实现自身低碳发展的同时,也有望为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中国建筑业协会混凝土分会会长李海此前公开表示,混凝土行业要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支撑,不断凝心聚力,打造致力于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格局、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混凝土行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天津混凝土行业目前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需求不足等问题。
“行业寒冬不可怕,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混凝土行业未来前景可期。”聂亮国信心满满的这句话,或许揭示了传统产业突围的密码——用技术定义标准,让绿色创造价值,以数智重构逻辑,靠党建凝聚合力。
作为行业代表的天津金隅混凝土公司聚焦金隅“造好材料、建好房子、筑美好生活”使命,用实践表明:传统产业突围不能仅靠“价格战”,而需构建“技术壁垒+绿色认证+数字赋能”的立体竞争力。其经验对建材行业落实“双碳”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借鉴意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