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与东强四十年同行一一廿载情深,共铸辉煌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 发表时间:2025-06-24 07:58
分享到:

邓绍进

2005年5月,我走进了东强的大门,那场景仿佛就在昨天。那一年,恰逢东强建厂二十周年华诞。对我,对东强,那都是个特别有意义的起点。

刚工作的头两年,上下班全靠一辆自行车。从家到厂子,一趟就得蹬上五十分钟。天不亮就得出发,夏天还好,一到冬天,或是碰上刮风下雨下雪,那路就显得特别长、特别难走。有时深更半夜,两三点下班,一个人走在黑漆漆、空荡荡的大路上,心里是真害怕。那会儿,不是没想过打退堂鼓。可心里又拧着一股劲儿,不想给自己落下个“半途而废”的名声。说实话,更让我舍不得走的,是东强当时那股蒸蒸日上的劲儿。厂子干了二十年,又正好赶上国家铁路大发展,新上的铁路数字信号电缆、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项目,干得热火朝天,整个公司生机勃勃。这份红火的景象,让我最终留了下来,也让我更有信心跟着东强往下走。这一留,就是二十年,有幸亲历了东强后来的发展。

生产铁路数字信号电缆和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工艺技术复杂,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设备要精,手上功夫也得硬。王董事长常跟我们说:“干一件事,就要树立一块成功的丰碑。”我进厂当了一名成缆机操作工,亲眼看着工艺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为了一个电缆参数,能琢磨到忘了吃饭睡觉,一遍遍找原因,想办法。他们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的操作上的不良习惯,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排线、调张力、控线径。这种“要做就做到最好”的劲儿,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东强人骨子里的追求。正是有了这种追求,东强的铁路数字信号电缆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领导和师傅们的指点下,我一点点学,一点点练,操作技术慢慢上去了,很快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主机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这八个字,就这么深深地刻在了我心里。

2013年,公司不满足于现状,决定新建力缆车间。特别荣幸,领导把我选进了新团队,给了我新的学习机会。大家伙儿跟着公司领导,在那简陋的工地上,从零开始干。新设备到了,我们就围着它琢磨怎么做缆;工作安排,常常席地而坐,商量明天的活儿;设备调试、铺设地面铁板,能搭把手的,谁都不闲着。从领导到工人,大家都把东强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一样上心。硬是拼出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东强速度”。

这些年,东强前进的脚步就没停过。不断加大投入搞新产品开发、搞技术改造、扩大产能;内部管理也抓得紧,提质增效,就为了更有竞争力。咱们职工的工资、福利,一年比一年好,大伙儿的心气儿也更足了。公司提出“产品质量零缺陷”,大家伙儿都铆足了劲儿,车间里比着学、赶着超。常能看到同事们为了学技术、攻难关,主动加班加点。很多人就是把岗位当成了事业,把厂子当成了家。那一面面“产品质量零缺陷”的红旗,渐渐插遍了车间的每个角落。

是东强给了我成长的地方,给了我学习的机会。东强人那股敢闯敢拼、不断向上的劲儿,一直带着我在本职岗位上往前奔。我先后学会了多道工序的操作,也带出了好几个能独当一面的主机手,解决了不少生产上的难题。在组织的精心培养下,我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公司也给了我很多肯定:新项目建设奖、以师带徒奖、产品质量零缺陷奖……2022年,我还获得了市劳模的称号。面对这些成绩和荣誉,我心里头就两个字:感恩。是东强这个平台托起了我。

四十年,东强有太多让人感动、给人力量的故事。值此四十年华诞,再想想“东强”这个名字的份量——“东台地区最强,中国东部最强,世界东方最强”!这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向着未来的宣言。作为一路同行的东强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恩,也充满了继续并肩奋斗的豪情。

编辑:龚忻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快来抢个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