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广袤田野上,曾经泛白的盐碱地正悄然发生着蜕变——一株株绿苗舒展新叶、蓬勃生长,这是嘉禾盈畴的季节,处处穰穰在望。这片曾因“三山夹两盆”封闭地理环境形成的特殊地貌,如今正通过农业科技的“金钥匙”,上演着从“不毛之地”到“丰产粮仓”的传奇故事。
盐碱之困:新疆农业的“成长之痛”
新疆作为我国优质农作物主产区之一,盐碱地面积约占全国盐碱地总面积的⅓,占新疆耕地总面积的38%。特殊的地理环境与连年耕作叠加,次生盐渍化导致土壤有机质年均流失0.1%—0.3%,板结、保水保肥能力下降等问题,让“种粮难、增效难”成为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过去种棉花,一亩地产量不到300公斤,盐碱重的地块甚至绝收。”八师150团职工马占军的记忆里,盐碱地曾是农户们的“噩梦”。
科技破局:从“治盐”到“改土”的砥砺深耕
2012年,从新疆农业大学毕业的刘宏远放弃国企“铁饭碗”,带着“让盐碱地长出好庄稼”的梦想创立新疆中农宏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宏远公司)。十余年间,这位“土壤专家”带领团队走遍天山南北,累计采集分析12万组水土、作物数据,在田间地头搭建起“移动实验室”。“盐碱地的根在土,治土要先懂土。”中农宏远公司董事长刘宏远说。团队发现,盐地碱蓬这种耐盐植物不仅能吸收土壤中30%以上的盐分,其根系还能分泌有机酸激活深层养分。以此为核心,公司研发出水肥一体化智慧农业种植模式,通过“土壤改良+矿物调控+动态检测”三位一体技术体系,改善土壤盐碱化和板结问题,作物平均增产5%-10%,成功修复盐碱地50万余亩。
双向奔赴:金融活水浇灌“新质生产力”
当企业将目光投向更宏大的目标——建设“微生物菌肥土壤改良科技中心”时,农行石河子兵团分行的金融支持及时到位。这个总投资1.08亿元的兵团重点项目,创新性地将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的微生物,通过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加入需要改良的土壤中。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3万吨微生物土壤改良剂的生产规模,为改变新疆部分地区“大水大肥”的传统种植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推进到关键期,设备采购、微生物培育都需要集中投入,资金缺口一度让我们犯难。”刘宏远坦言。农行石河子兵团分行得知情况后,立即组建专项服务小组,深入企业调研,量身定制“科技e贷”融资方案——基于中农宏远公司30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的技术实力,快速为其授用信900万元。
耕耘不辍:从“单点突破”到“生态赋能”
在中农宏远公司的示范带动下,新疆盐碱地改良已形成“技术研发—产品转化—农户应用”的完整链条。迄今,公司水肥产品覆盖面积突破450万亩,带动5000农户参与土壤改良项目,人均年增收4000元;农行石河子兵团分行则持续深化科技金融服务,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行业,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客群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机制,目前科创企业贷款余额突破26亿元,服务科技企业超60家。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和金融的双轮驱动。”农行石河子兵团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继续围绕师市“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加大支持新材料与新能源、科技创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服务力度,让更多“金扁担”挑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从盐碱荒滩到丰产良田,中农宏远公司以科技为犁,深耕新疆农业的希望田野;农行石河子兵团分行以金融为水,浇灌科创企业的成长之梦。两者携手并肩,让新疆的盐碱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戈壁绿洲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篇章。(刘诗悦 )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