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
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如同一个没有记忆的人。株洲的工业遗产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记忆载体。如何珍视这些锈迹之下的灵魂,让工业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现场】
白墙红砖,鸟啼蝉鸣,厂房外墙上肆意生长的爬山虎诉说着悠远的故事。这是记者走进红旗印象文创园时看到的情景,也是刘佳如今工作的空间。
△红旗印象文创园手绘地图
懂摄影、会经营的六八文创空间主理人刘佳,在株洲服装摄影圈小有名气。他此前创立的服装摄影基地占据了全市80%的市场份额。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追求艺术与美感的刘佳发现,原本200平方米的场地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每天要同时接待15组客户”的工作状态让他急切寻求新空间。
就在这时,刘佳发现了原株洲汽车齿轮厂。“这个建于1958年的老厂区在停产后遗留下大量工业厂房,其独特的怀旧感一下子打动了我,老厂房超高的空间也很适合艺术创作。”在他看来,株洲服装产业需要场景赋能,年轻人也渴望艺术空间,工业遗产无疑是最佳选择。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者,刘佳将六八文创空间升级为一个艺术展览空间。不同于传统艺术空间的曲高和寡,这里上演着奇妙的混搭:融合料理、青年画家展、服装设计……形成了一个可塑性极强的艺术融合体。
在原株洲汽车齿轮厂,像刘佳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尝试在锈迹斑斑的钢铁之下,解码城市的文化印记。
如今,原株洲汽车齿轮厂有了新名字——红旗印象文创园。株洲鑫桦商业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株洲鑫桦”)负责项目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对于红旗印象文创园的定位,曾有争议。一开始,株洲鑫桦打算将这片老厂区作为“仓储+加工”用途,最终市区两级考虑到该厂房优越的地段和特殊的人文优势,明确要保留原有工业建筑风貌,并融入现代设计,打造一个文化创意街区。
该街区以“艺术+生活”为主题。六八文创空间、绿境、小黑熊、Ymeet等艺术场馆与羽毛球馆、篮球馆、儿童游乐场、茶馆、棋牌室等生活设施相得益彰。“我们探索文化与商业的融合模式,让工业记忆以新形式融入当代生活。”株洲鑫桦董事长刘金鑫介绍。
目前,园区已完成大部分厂房的设备清理,房屋安全鉴定、招商等工作在持续推进中。六八文创空间、绿境等项目已投入运营,更多商家正在陆续入驻。
【随记】
作为新中国工业重镇,株洲将工业记忆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工业锈带”焕发新生,在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方面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株洲的工业遗产保护一个显著特点是构建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红旗印象文创园为例,它以民营资本为主题,在政府引导下将老齿轮厂改造为艺术生活综合体,激活了周边30万人口的消费潜力。这种政企协作模式,使工业遗产从财政负担转变为可持续经营的文化资产。
在改造理念上,株洲突破了静态保护的局限。对标北京798艺术区等地,将改造后的老厂区打造为集休闲、餐饮、体育于一体的城市客厅。通过植入数字文创等新业态,使老厂房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标。这种创新让工业记忆以现代方式延续,实现了从“工业废墟”到“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
更可贵的是,株洲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无论是红旗印象文创园的“艺术+生活”,还是麻纺厂的“场景式消费轴”,亦或清水塘的“公园城市示范样板”,工业遗址改造始终与城市功能提升同步推进,成为“以文促产、以产兴城”的生动实践。
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化浪潮中,株洲的探索尤为珍贵。当“北有首钢,南有清水塘”的品牌逐渐打响,这座城市证明:工业遗产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独特的竞争优势。株洲的经验也说明,保护工业遗产,既要留住城市记忆,更要让历史为未来发展赋能。这种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正是工业城市转型的破题关键。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