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下午,中工智库湖南中心挂牌仪式在长沙举行,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周志懿出席仪式并为中心授牌。成立仪式后,周志懿为中心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并深入阐述了中心的战略定位、发展理念与实施路径,为中心下一步服务湖南工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
6月11日,中国工业报社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周志懿(左)向中工智库湖南中心负责人刘妍君授牌。
周志懿在授牌仪式和内训中指出,中国工业报社作为国务院国资委举办、国内唯一覆盖工业全领域的央级行业媒体,肩负着中国工信领域记录者、传播者与服务者的重要使命。经过多年融媒体改革,报社已构建起有效触达1795万用户的全媒体矩阵,其核心价值在于信息的深度触达与有效传播。他强调,中工智库湖南中心的合作、成立,是报社向智库型媒体转型、深入服务湖南工信事业的关键一步,旨在立足湖南工业实际,链接省内外资源,为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致力打造湖南工业智慧聚地、思想产地、评价高地
周志懿从多维度剖析了中心的立足点与发展方向。他指出,中心依托中国工业报国家级媒体的权威背景,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紧密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湖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开展工作;要紧贴省内工信工作,争取政策与资源支持,精准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中心的核心功能在于深度分析行业趋势、精准评价企业竞争力,致力打造集智慧聚地、思想产地、评价高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引领湖南工业发展的风向标。要立足湖南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聚焦省内工业资产总量领先的优势领域,积极发挥链接省内外的桥梁作用,推动招商引资与企业“走出去”。
他表示,当前正值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关键机遇期,中心作为中国工业报社湖南唯一合作机构,应在运营机制上鼓励创新策划,充分发挥品牌、产品、资源、服务赋能作用,助力巩固长沙“机械制造之都”地位,为湖南工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要将服务企业、助力发展放在首位
面对机遇与挑战,周志懿提出,要以坚定的“愿力”驱动发展。他强调,中心团队要深刻认识所肩负的国家级媒体责任,以服务国家工业战略为己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身。要秉持深厚的利他家国情怀,将服务企业、助力发展放在首位,通过真诚共情建立与企业的深度联结,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实价值赢得信任。同时,必须保持必胜的创业心态和坚定的战略定力,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将中心真正打造成驱动湖南工业发展的思想引擎和创新高地。
七大举措夯实服务根基
围绕具体工作落地,周志懿部署了一系列重点任务:内容建设是根本,必须将专业化作为立身之本,确保信息采集和行业分析的深度与权威性,使其成为叩开行业之门的“金砖”;渠道建设是关键,要着力构建体系化的研究员与通讯员网络,深入一线挖掘企业真实需求与项目线索;沙龙研讨是活水,要制度化、高标准地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营造正式、专业的交流氛围,聚焦企业痛点难点,邀请权威专家把脉问诊,逐步形成高黏性的企业家俱乐部,实现资源精准高效对接,并注重通过口碑实现成员裂变增长;评价体系是指南,要合规、专业地开展湖南省工业企业评价工作,发布具有公信力的榜单,逐步树立行业话语权与标准制定能力;品牌活动是抓手,要精心策划如“湖南工业品牌大会”等标志性IP活动,持续扩大中心影响力与品牌效应;服务产品是核心,要将智库报告、专家咨询、资源对接等转化为标准化、可落地的服务产品,切实为企业发展赋能;能力提升是保障,团队必须常态化学习,不断提升政策敏感度、专业素养和与时俱进的传媒运用能力,扎实践行“四力”,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传播新要求。(陈露、肖昱昊、陈依琳)
相关链接:
中工智库是中国工业报社充分发挥更懂产业的产经财经融合媒体平台的信息链接优势,整合报社及下属《中国机械》杂志专家委员会的高端资源,遵循开放、共创、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原则,打造“线上+线下”“行业+地方”“工业+科技”“专家+平台”的新型媒体生态型智库。截至目前,中工智库已链接包括政策、产业、区域,涵盖高端装备、机械、汽车、能源化工、材料、消费、食品、电子、通讯、文旅、农业等行业,财经与投融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供应链等领域的资深专家200多位,搭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服务平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开展有关思想、方法、战略、路径研究与交流,先后发布《2024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与实践研报》《2024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报告》《中国工业元宇宙白皮书(2023)》等研究成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