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钟有200只精微光学镜头诞生,每天有10万件手机机构件下线,每月能产出90亿颗LED灯珠。这组数据来自山西省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开发区通过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条特色产业链”,汇聚起130多个企业项目,“1+130”光机电产业集群蔚然成型,成为全市增幅最大的新兴产业。2024年,园区光机电产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增速在全市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
晋城市发展光机电产业并非偶然。一方面,富士康等企业多年的深耕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为后续产业升级与拓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晋城市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市场区位上,地处晋豫两省交界,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市场辐射范围广;人力资源方面,整合10余所职业院校成立光机电职业教育集团,并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每年可培育大量专业人才,同时通过柔性引才政策,吸引7位院士、93位博士入驻,充实科研力量;能源价格上,凭借丰富的煤炭、煤层气资源,光机电产业能享受相对低廉的水电气价格,降低了生产成本。
晋城市多方发力、精准施策,推动光机电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按照系统、集成、整合的理念,对标一流地区,持续推出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等8方面128条政策举措,提供资金支持近30亿元,有效解决了“职能定位”“有钱干事”“有权干事”等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光机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了四梁八柱、筑牢了发展根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五纵四横一环”路网,配套“水电气暖新基建”六张网络,累计完成硬件投资30亿元。推进“双标”建设,建成标准地2000余亩、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涵盖百级、千级等超净生产需求,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
积极优化产业生态,从富士康“一棵大树”,到以机器视觉系统为核心的“眼睛”和以硬质合金材料为基础的“牙齿”两个细分领域,再到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三条特色产业链”,5年集聚项目130余个,形成了以富士康为龙头的“1+130”光机电产业集群。集聚CNC及模具加工设备6806台,SMT产线111条,注塑机485台,本地配套率达到70%。
如今,晋城光机电产业园区已构建起脉络清晰的产业发展体系。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绿电园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基建升级、招商提质、配套完善的“四轮驱动”模式,全力向光机电产业创新高地与开放合作标杆迈进。
晋城用实践证明:传统工业城市只要找准转型方向、精准施策发力、坚持创新驱动,就能够在新兴产业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卫效毅 裴红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