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民营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2025年5月15日,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为深入剖析民营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新动态、新趋势,本报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邹声远先生。邹声远秘书长以其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背景、政策协同、未来布局等核心议题,展现了工作委员会在赋能民营科技、共筑创新未来中的重要作用与深远意义。
记者:邹声远秘书长,作为民营科技领域的重要推动者,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否请您先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谢谢。
邹声远: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是全国性行业组织,致力于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通过政策建议、资源整合、项目孵化等方式,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记者: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决定成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这一举措背后一定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能否请您揭秘一下,成立这个工作委员会的初心与愿景是什么?
邹声远:初衷是响应国家产学研深度融合战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中的痛点。通过搭建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随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正式出台,民营科技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法律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明确与保障。面对这一政策红利,工作委员会将如何把握机遇,结合政策导向,推动产学研合作迈向新的高度?
邹声远:《民营经济促进法》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将依托政策,组织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对接高校资源,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同时呼吁更多政策向民营科技倾斜。
记者: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的成立,离不开多方力量的鼎力支持。能否请您为我们揭秘一下,工作委员会的联合发起单位都有哪些?它们各自在产学研合作的大棋局中,又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
邹声远:主要发起单位包括国创融合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引智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创融合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资源整合与运营,中国技术交易所提供技术交易平台支持,引智科技负责提供国际产学研资源,形成“企业+平台+科研”的协同模式。
记者:在民营科技发展的征途上,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无疑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能否请您深入阐述一下,这一机构的成立的长远目的和深远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邹声远:核心目标是破解民营科技企业“孤岛化”困境,通过产学研协同降低创新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同时,推动民营科技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例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助力产业升级。
记者:展望未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已经绘制了一幅宏伟的蓝图。能否请您为我们描绘一下,接下来工作委员会将围绕哪些核心领域,展开哪些具体而有力的行动计划,以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邹声远:2025年将重点推进四项工作:一是联合征集“民营经济重点领域高校概念验证中心”,计划覆盖50所高校;二是发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人才评价指南”团体标准;三是举办“中国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获奖企业走进高校”系列活动;四是搭建数字化产学研对接平台,实现资源高效匹配。
记者:在产学研合作的众多创新举措中,“民营经济重点领域高校概念验证中心”无疑是一个亮点。能否请您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它的功能定位、运作模式以及它将如何为民营科技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邹声远:该中心聚焦民营经济关键领域,由高校、企业、商会共建,提供技术可行性验证、商业前景评估等服务。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心可协助企业完成药物早期研发到临床前研究的过渡,降低失败风险,加速产业化进程。
记者:科技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环节,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人才评价指南”团体标准的制定无疑为这一环节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这一标准的制定背景是什么?它又将如何推动产学研合作从“松散对接”迈向“专业运营”?
邹声远: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重研发、轻转化”现象,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该标准将明确首席科转官的职责、能力要求及评价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从“松散对接”转向“专业运营”,提升转化效率。
记者: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工作委员会在发展会员和提供服务方面一定有着独到的策略和丰富的经验。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贵会是如何吸引并筛选优质会员的?又为会员提供了哪些量身定制的服务和支持?
邹声远:我们采取“严选+赋能”模式,要求会员单位具备合法资质、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入会后,将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对接、融资支持、品牌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拓展合作网络。
记者:“中国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作为民营科技领域的至高荣誉,其评选标准和影响力一直备受关注。这一奖项的评选标准究竟有哪些?它又如何激励着民营科技企业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
邹声远:该奖项聚焦技术创新、产业带动、社会效益等维度,评选出在关键技术突破、行业引领、就业创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项目。获奖企业及项目将获得政策扶持、媒体宣传及产学研合作优先权。
记者: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请问工作委员会在促进民营科技企业与国际接轨、开展跨国合作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规划?
邹声远:工作委员会将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组织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展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国际技术合作与项目对接。同时,我们将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高校的沟通联系,推动跨国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地实施,帮助民营科技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记者: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请问工作委员会在推动民营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有哪些前瞻性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路径?
邹声远:我们将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和能力。同时,推动数字化技术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资源匹配、提高合作效率,为民营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产学研协同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请问工作委员会在吸引和培养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的人才方面,有哪些独到的策略和长远的规划?
邹声远:我们将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招募具有产学研合作经验、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加入工作委员会。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为产学研协同创新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更多人才投身产学研合作事业。
记者:感谢邹声远秘书长的详细解读。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为民营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了重要桥梁。期待在政策引领与各方协作下,工作委员会能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
邹声远:感谢关注。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凝聚产学研合力,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请输入验证码